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GB50433-20xx ),在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中,必须对主体设计线路方案比选进行水土保持分析和评价。铁路选线选址直接影响到铁路建设带来的水土流失轻重;在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中,必须对线路方案进行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提出在水土保持方面最优的线路方案。目前常用的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分析指标多数为定性指标,未结合铁路建设项目特点及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目的采用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方面的定量评价指标或内容。本文对相关定量指标进行了探讨。
方案比选中所涉及的各比选方案应该均能满足工程的使用功能,符合设计目标;同时在工程选线选址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主体最新设计资料,从工程永久和临时征占地数量与类型、土石方开挖总量、损坏植被面积、破坏水土保持设施数量、可恢复程度等方面分析评价各方案的水土保持要素;要求尽量减少土石方开挖数量、永久征地和农业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占用数量,从水土保持角度,对主体设计各方案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分析评价结果,从水土保持角度给出明确的推荐方案。
根据分析评价结果差异程度,一般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分别给出相应结论和建议:
1)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评价推荐方案与主体设计推荐方案一致时,可以给出“同意主体设计推荐方案”的结论。
2)当主体设计几个比选方案之间没有明显的水土保持差异,如水土保持评价各量化比较指标相差在110%以内,各有少量的优劣,且每个方案都不存在明显的水土保持制约因素时,但考虑到主体设计推荐方案可能还涉及城市规划、经济据点选择等其他多种比较因素,可以给出“各比选方案无明显的水土保持制约,同意主体设计推荐方案”的结论。
3)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评价的推荐方案明显优于主体设计推荐方案,可区别以下两种情况分别提出建议和意见:
①采用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的推荐方案对主体设计选线选址不产生其他制约时,主体设计应按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的推荐方案重新论证其推荐方案,可给出“建议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重新论证和选定推荐方案”的意见。
②当采用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的推荐方案,在其他方面对主体工程存在无法避免的制约时,经各方面综合协调,很难采用水土保持推荐方案时,给出“鉴于工程建设其他方面存在无法避免的制约性因素限制,在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破坏、提高防护标准、加强治理和补偿措施的前提下,基本同意主体工程的推荐方案”的意见。
2. 1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内容
主体工程及比选方案的水土保持评价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主体工程选线选址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比较;
第二,各方案中征占地、土石方开挖、损坏植被和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等工程数量层面的比较; 第三,各方案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功能影响及可恢复程度等水土流失与恢复层面的比较。
其中,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分析评价要依据“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和其他相关规范性文件中关于水土保持限制和约束性规定,从上述三个层次逐条进行分析评价,明确主体工程选线选址是否满足要求。对存在制约性因素又无法避让的,应提出相应措施,比如:提高防治标准或防治目标值、优化施工工艺、减少扰动面积或植被破坏面积。对于征占地、土石方开挖、损坏植被和破坏水保设施数量比较,以及各方案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功能影响及可恢复程度的比较分析,可根据其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进行定量分析评价。
2. 2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指标
水土保持评价指标的选择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评价指标要与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评价密切相关;二是所选择的评价指标能尽量定量化,以便于对比分析;三是应根据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内容组成来确定评价指标。
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分析评价可从“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及“有关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规定”三个层面来明确各个方案是否存在制约性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措施和要求。各方案征占地、土石方开挖、损坏植被和破坏水保设施等内容,可以采用工程永久征地、临时占地、扰动地表面积、损坏植被数量、破坏水保设施面积、挖方数量、填方数量等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可恢复程度比较,可以用表征防护或复难度大的弃渣数量及扰动地表程度等指标进行评价,其中扰动地表程度可以通过单位占地面积土石方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单位占地面积土石方数量大意味着扰动地表程度也大。表征水土保持功能的因子主要包括土壤、植被及生物生产力,因此水土保持功能影响比较,可以依据各方案中征占植被及农用用地数量等指标进行评价。
3. 1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本次案例采用某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进行分析。该工程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和广东省西南部地区,线路自湘桂铁路某站引出,向东南方向途经广西的贵港、玉林,广东省的河唇、廉江、遂溪等城市,终至雷州半岛某市,线路全长318. 26 km,其中广西境内线路长约231. 3 km,广东省境内线路长约86. 96 km,共设23个车站。改造工程主要内容是对全线进行电气化,并对局部区段(长约97. 7 km)进行提速改造。
工程处于珠江流域,地形总趋势为北高南低,沿线海拔在40-150 m;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为22 0C,年平均降雨量800 mm ;沿线地带性土壤以赤红壤为主;现状植被以杉、松、楠居多;沿线区域土地利用以林地和农业用地为主;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
3. 2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
3. 2. 1方案说明
可行性研究阶段,主体设计提出了160 km / h改造方案,要求提速改造后该区段的旅行时间能缩短到50 min之内。主体设计在提速改造区段研究了局部提速改造和全线提速改造两个方案。局部提速改造方案是根据沿线地下地貌、曲线分布、桥隧分布等情况,在保留四个限速段的基础上对比较范围内其他区段进行提速改造,改造总长度为69. 2 km,占比较范围内线路总长度的70.8 %。全线提速改造方案是对比较范围内不符合提速行车运营要求的所有线路进行提速改造,改造总长度93. 3 km,占比较范围内线路总长度的95.5 %。
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要体现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首先要从选线选址着手,做好主体设计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影响铁路选线选址的因素是多样的,在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中应采用各方案制约性因素、占地面积与类型、扰动地表程度、损坏植被数量、土石方数量、新增水土流失量、可能造成危害程度、可恢复程度及对水土保持功能影响程度等评价指标进行定量、有效的评价。根据上述评价结果,给出合理的推荐方案,必要时可从水土保持角度提出重新论证主体推荐方案或有条件同意主体设计推荐方案的建议。
上述分析评价中未考虑各个评价指标在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中所占的权重,建议必要时研究各评价指标对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特性的影响权重,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评价指标的实际数量,采用综合评价指数法进行综合评判,其结果应更能反应实际情况。
1 研究背景
1. 1 洞庭湖区基本情况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南岸、湖南省北部,跨湘鄂 2 省冲积平原和湖泊水网地区,现分为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 3 个湖区,湖体总体近似“U”字形。洞庭湖区位于荆江河段以南,湘、资、沅、澧四水尾闾控制站以下,属于平原、湖泊水网区,高程在 50 m 以下,地势开阔平坦,具有典型的湖区盆地地貌形态特征。在湖北、湖南 2 省水土保持3 区划分中,洞庭湖区均属于省级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洞庭湖区域是湖南、湖北 2 省水土流失程度最轻的地区。洞庭湖区总面积 19 195 km2,其中湖南省 15 243 km2,湖北省 3 952 km2。湖南省范围内有岳阳、湘潭、益阳、长沙、常德、株洲 6 个地市的39 个县( 市、区) 。湖北省范围内有荆州市的荆州区、松滋市、公安县和石首市 4 个县( 市、区) 。
1. 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意义
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由“三口”( 藕池河、松滋河、虎渡河) 分泄长江洪水,汇入洞庭湖调蓄。在高洪水期间,“三口”可分枝城流量的 1/4。
城陵矶以下,洞庭湖多年平均削峰1. 14万 m3/ s,约为平均入湖洪峰的 28%[1],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和水源地,对长江中游地区防洪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泥沙淤积和人为围湖造田等原因,洞庭湖近100 a 来湖泊面积和容积大幅度减小。洞庭湖区多年平均入湖沙量为1.730 2亿 t,同期由城陵矶输出0. 466 4亿 t,年淤积泥沙1. 263 8亿 t,1951—1996 年全湖累计平均淤积1.114 m。泥沙淤积致使洞庭湖面积急剧减少,1825 年洞庭湖湖区面积6 000 km2,到1949年湖 面 已 减 少 到 4 350 km2,1995 年 已 减 少 至2 625 km2。洞庭湖区容积已由 1949 年的 293 亿 m3减少至 1995 年的 167 亿 m3[2]。三峡水库运行后的20xx—20xx 年,进入洞庭湖的泥沙为2 356万 t,其中来自三口的泥沙为 1 234 万 t,来自四水的泥沙为 1121 万 t。从城陵矶进入长江的泥沙为 1 682 万 t,洞庭湖年均淤积676 万 t[3]。
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不断淤积河道、水库、塘堰等,使河床抬高,湖泊缩小,工程效益日益降低,调洪效能逐渐减弱,严重威胁洞庭湖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分析研究洞庭湖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和综合治理情况,根据洞庭湖区的基本特点,分区规划、分区防治,对合理利用洞庭湖水资源,修复湖泊生态系统,统筹湖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 水土流失特征分析
2. 1 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及强度
洞庭湖区以平原为主,存在少量的岗地丘陵。水土流失治理主要集中在岗地丘陵区。洞庭湖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荒山荒坡、交通用地、居民及工矿用地等,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耕地、荒山荒坡、交通用地等用地类型。
从水土流失类型看,洞庭湖区主要是平原、湖泊水网区,高程较低,地形起伏不大。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是水力侵蚀,包括面蚀和沟蚀,局部地区也有少量崩塌、滑坡等发生造成的水土流失。据湖南省水利厅提供的数据[4]和湖北省20xx 年第 3 次遥感解译和普查结果[5],20xx 年洞庭湖区水土流失现状见表1。【1】
2. 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现状
以上就是水土保持方案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水土保持方案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