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发的小心翼翼,苦心经营;秦二爷的年轻气盛,实业救国,最终梦想破灭;常四爷的义气耿直与老年潦倒;康顺子的命运坎坷,坚定善良……“莫谈国事”的纸条始终悬挂在茶馆里,然而谁又能真正和国事毫无关系?如今再读《茶馆》,已然不再是年幼时的浅薄与粗略,更能理解那个时代,那段历史,也更钦佩老舍先生对人物的塑造,以及对语言的精妙运用。
作为中国话剧首屈一指的代表剧目,《茶馆》不仅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经典剧目,更是中国话剧一座里程碑,享誉海外,曾后多次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视连续剧。不仅是于是之、蓝天野、郑榕、黄宗洛、英若诚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曾经饰演过剧中人物,我们熟悉的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宋丹丹、陈宝国等演员也以不同的形式表演过新版的《茶馆》。
《茶馆》的经典之处就深藏在每一个人物,每一句台词之中,这既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舞台表演赋予的魅力。舞台上的《茶馆》焕发了剧本的全部光彩,这部戏剧也随之成为了“东方舞台上的奇迹”,戏剧教学的典范。一个演员的演技是否精湛,甚至也可以通过《茶馆》来检验。
多少年来,人们对老舍先生《茶馆》的喜爱,成就了这一舞台的经典,而真正的经典,永远不会落幕。虽然今天我们只是阅读剧本,但总有一天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亲临现场,走进“茶馆”,去这完成对这部戏剧的欣赏。
老舍茶馆读后感800字4
《茶馆》 是现代文学家老舍的作品,是一部话剧。全书共分为三幕,分别描写了戊戌变法,民国初期,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三个时间,通过老北京的一个茶馆,揭示了这半个世纪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态。
第一幕:王利发从他的父亲手中继承了茶馆,茶馆中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字条,可是常四爷却要偏偏要谈国事。他看不起洋人,更看不起二德子,身为满清旗人,却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侦缉宋恩子与吴祥子抓了入狱。刘麻子,专门倒卖人囗为生,要将康六的女儿康顺子卖给庞总管(太监)做老婆。秦仲义,二十多岁,是一个阔少,主张实业救国,说要开工厂,要搞维新。
第二幕: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民不聊生,裕泰茶馆也逐渐衰败。常四爷出狱了,却没了旗人的身份;康顺子母子逃出宫;刘麻子被砍了头;两个逃兵想娶一个媳妇,结果媳妇没娶到,钱还被宋恩子、吴祥子抢了去;宋恩子、吴祥子成了成为了军阀的走狗,就连继承了其父的处世哲学的王利发也只能苦苦支撑茶馆。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大兵在北京城横行,裕泰茶馆更破了,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更多了,字也更大了,在北京城中,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也接连遭受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利发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而在这时,茶馆中来了两个五十年前的朋友,一个是常四爷,一个是工厂被没收,一辈子的成果彻底垮台的秦仲义。三个老人在茶馆中凄惨的撒着纸钱,常四爷、秦仲义走后,王利发也上吊自杀了。
在这三幕话剧中共出现了七十多人,其中有五十人有名有姓,他们的身份也差异巨大,正好代表了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茶馆》通过裕泰茶馆的兴衰历程作为线索,写出了在每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以及不同的文化风俗,其虽没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却只用三言两语就将某些人物的特征描绘了出来。由人物引出故事,再由故事引出更深层次的社会现象。
《茶馆》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共同构成一个巨大的社会背景。在运用了多种幽默的情节后,对那三个时代的黑暗的社会进行了批判。其实,《茶馆》不仅仅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思考,更需要我们不断去寻找其内部更深层的含义,细细品味其描绘出的社会现象……
老舍茶馆读后感800字5
老舍茶馆读后板一敲响,大幕徐启,一个身着晚清大褂的人亮出嗓门:“大茶馆,老裕泰,生意兴隆真不赖……”接着入目的便是一间大茶馆,人来人往,热闹气十足,只有四处张贴着的“莫谈国事”的纸条独自寂寞着,有些突兀。这便是老舍笔下的裕泰大茶馆。
《茶馆》共分为三幕,时间跨度却很大,跨越了从戊戌变法到军阀割据再到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五十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下,茶馆里发生了许多不同的故事,却又大致相似,换的是主角,不换的是黑暗时期下社会最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茶馆》里的人物多多少少有五十个,从父辈到孙子辈,从“刘麻子”“二德子”到“小刘麻子”“小二德子”,这些人物里有好有坏,可即便是最可恶的人,结局也令人唏嘘。正是这样一个茶馆,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悲哀与心酸。
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的,王利发,自小便接管父亲留给他的茶馆,他为人圆滑精明,心眼却不坏,对“上层”人恭敬请安只为保全茶馆和家人,可最后苦心经营的茶馆却被国民党强夺作为根据点,王掌柜最终自缢而死。其实,从茶馆越来越浓厚的“洋气”和越来越紧张的改良中已经暗示了旧中国的灭亡和帝国主义入侵势力的强大。茶馆中“莫谈国事”的字条越来越大,生意惨淡,更是反映出了当时民不聊生的惨况。在这样的社会情形下,百姓们更可谓是“自相残杀”,如文中康六卖女,宋恩子吴祥子为几块现大洋诬告刘麻子,小刘麻子为国民党效力强夺茶馆等情节,让人心痛不已。为了白面粮食和大洋,他们可以出卖自己,他们可恨吗?当然!但他们却又是可悲的,愚昧无知,只求保全。
但配角之中也不乏清醒之人。身为旗人的常四爷正直勇敢,厚道善良,是热心的市民代表,可却逃不过必然的命运,发出了“我爱我们的国,可谁爱我呀!”的沉重悲叹;还有一心要“实业救国”的先进资本家代表秦仲义,他开的几个工厂最后都被拆了,只得到个“有钱便应吃喝玩乐”的教训,这何尝不是历史上民族企业家软弱一面的反映呢。他们二人与王掌柜一起撒纸钱,给自己出殡来祭奠自己,是何等的悲凉!可他们再也没有力气做出比“死亡”更为激烈的反抗了。
老舍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没有写官场上横行的党员军官,没有写腐败落寞的晚清贵族,政治上的风云仅通过一座茶馆和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翻涌了起来,百姓的悲哀其实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悲哀。
幕已谢,那个开场时身着大褂的人早已换上的短袄,剪去了小辫儿。竹板这么一敲响,他又哼唱了起来:“小姑娘别这样,黑到头儿天会亮。小姑娘,别发愁,西山的泉向东流。苦水去,甜水来,谁也不再做奴才……”
近代史上近百年的压迫与屈辱早起过去,黑暗已落幕,我多想踏进裕泰茶馆,为这里的人撕去黑暗的历史,高呼一声:“天亮了!”
读《茶馆》仿佛痛饮一碗“悲茶”,我坐在茶馆里不动声色地看着每一个过往的人,心中郁结着什么,若非要形容出来,那便是鲁迅先生曾用过的“浓黑的悲凉”罢!
以上就是老舍茶馆读后感,老舍茶馆读后感800字5篇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老舍茶馆读后感,老舍茶馆读后感800字5篇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