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时间:2025-09-14  分类:读后感
灌输式学习的实质,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漠视,是对儿童生命成长的一种戕害。

(三)所学的知识不被运用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关于知识的运用是这样论述的:“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的运用,在于我们对它的能动的掌握——也就是说,在于智慧”。这就告诉我们,儿童只有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才能变成生命的力量。

然而,在当下的中小学校园里,知识不被运用或“伪运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受应试的影响,儿童大多只是在思维世界中运用知识,在考卷中呈现运用知识的过程和结果。事实上,在纸上运用知识,与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是完全不同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儿童能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却解决不了任何实际的问题。例如,有的儿童在数学考试中能正确解答关于分数的题目,却不会在生活中运用分数的概念和原理去解决关于“分配”的问题。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醒人们要记住:“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不能被运用的知识,是毫无活力的知识,是不能与儿童的生命产生深刻共鸣的,也是无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彩的。

因此,要让知识具有改造个体生活、改变人生命运、乃至改造世界的伟力,作为教育者,我们理应让儿童的知识学习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结,避免让知识的学习变成对儿童的毒害。我们要让儿童学习有活力的、非僵化的知识,并让儿童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挖掘知识的惊喜和运用知识的兴奋。只有这样,儿童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才能成长为有力量的人。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9

本学期,学校给我们发了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怀特海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英国闻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祖父曾经是一位校长,父亲也先后从事过教育和宗教工作。受家庭的影响,他对教育有着深厚的兴趣。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是他的代表作。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教育的目的“是他主要的教育思想。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别方面有专业学问的人才,他们的专业学问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根底,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从科学和规律方面考察教育时,他说:“不能加以利用的学问是有害的。“所谓学问的利用,是指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盼望以及能调整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这实际上是说,理论学问必需在学生的课程里具有可应用性。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不能让学问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还值得关注的是怀特海对教育节奏的论述。他说:“生命中存在着很微妙的涉及智力进展的周期,他们循环往复的消失,每一个循环期都各不一样,且每次循环期中又再生出附属的阶段。“缺乏对智力进展的节奏和特征的熟悉是我们的教育呆板无效的主要缘由。

智力进展的过程分为浪漫阶段、准确阶段和综合运用三个阶段。教育是这个循环周期过程的持续不断地重复。怀特海提示说:“我们应当坚决摈弃这样的观念:在教育中设定不切实际的遥远的目标。“孩子在青春期的浪漫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打算了他将来的生活如何被抱负和想象所塑造和丰富。蒙特梭利教育法的胜利在于,它成认了浪漫在孩子的智力进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智力进展的过程显示出一种节奏性,这种节奏包含着一种相互交错的循环,而整个过程作为进展的小漩涡,又被一个具有一样特点的更重要的循环周期所掌握。浪漫、准确和综合运用,自始至终地存在,但是交替地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交替形成了不同的循环周期。

怀特海说:“通往才智的唯一途径是在学问面前享有肯定的自由。“但是通往学问的唯一途径是在猎取有条理的事实方面的训练。自由和训练是教育的两个要素,在儿童身心进展的过程中对自由和训练的调整,就是“教育的节奏“。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的进展,兴趣是留意和理解的先决条件。你可以用体罚来引起兴趣,或用一些开心的活动来诱发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进步。激发生命有机体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进展,最自然的方式就是欢乐。

怀特海还在这本书中论述了“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古典文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怀特海是数学家,他还讲了数学课程。有兴趣的教师和朋友可以把这本书找来读一读,信任肯定会有收获。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10

在金秋十月,我们数学组读的是《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本书,看了孙云晓教授《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书,对于数学学科,我有了一些启发,有了一些触动,有了一些感悟。学习习惯是学生在较长时期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巩固的行为定势,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下面结合数学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养成爱提问的习惯

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好胜心强的特征,每件事情都要问个明白。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养成爱提问题的习惯。

二、养成会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开端。所谓审题,就是在对问题进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的数学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反映的思维活动。其实,审题就是收集信息,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审题时,要在读准的同时,“想”到本质的东西,就时要想它的数学含义。审题时要“扣”住关键词,比如“列式计算”中的数量关系,往往由题中的一些关键词决定。

三、养成估算的习惯

关于估算,新教材给予相当的重视。因为估算带有直觉和猜想的成分,时一种跳跃式的思维,在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时,通常没有现成的模式和常规的方法,最佳的结果往往需要多次修正和尝试。因此,估算是开放性的、探索性的,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养成爱反思的习惯


-->> 4/6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