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是梁衡的一本散文集,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像一个历史人物的一部传记。
有一位词人,卸洒战场;有一位武将文采飞扬,这个人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作为一位将领,他从小就苦修剑法,二十二岁就组建起一支数千队的义军,只率数个骑兵,就突入敌营,生擒了叛将。他如此的武力高强,骁勇善战,继续北上,他或可光复宋朝。可一次难归,他失去了刀剑,取而代之的是一杆毛笔,让他再也无法驰骋沙场,血溅战袍,只能像屈原一样仰问苍天,像共工一样怒撞不周。,留下的也只有。一生悲壮的呼喊,遗憾的感慨与无奈的自嘲。
即便无法为国收复失地,但他在任职的时候也是时为国家着想。辛弃疾实在太爱国了,无时无刻不在真抓实干,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这怎能不让朝廷心烦?他愿为国去病,但大权由一个。偏安江南,只顾享乐的人掌握的时候,他也只有将谏言咽下,将忠心深藏,登危楼,一拍栏杆,热泪横流。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如他所号“稼轩”一样,一位爱国志士壮志未酬,只能回家种地,每天在山坡与河流边渡步,与百姓聊一些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满腔热血,无处释放,这位豪放派的词人只能叹息,咀嚼自己的哀愁,也成为了一位婉约派的词人。
梁衡对辛弃疾的评价是:“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多重的身份造就了他在文人中的地位,他是唯一的,是独特的。
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
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当然,更有知音为何在千年之后出生的余恨。而我在阅读此文时,时而为其绝妙的一笔而赞叹,时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谁,独自高登危楼,痛拍栏杆?“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是谁,面对双溪名胜,长叹一声,只道:“载不动许多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谁,以这幅对联为座右铭,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抛开那些花草闲情,丢弃那些所谓的故作深沉,我被一段段历史震撼,那真是一种过目不忘的深刻啊!
最令我耳目一新的,莫过于辛弃疾了,他是沙场将军,人尽皆知,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梁衡笔下的辛弃疾,却让我真正认识了一位悲壮的,执着的他。
他愿为君王收复失地,他有一颗比火还炙热的心,他也有单枪匹马,利剑斩人的经验,只是,他错在了时间,他没有遇到明君。那时动荡的南宋,只图苟安,不求收复失地,他欲上战场,只有泪双流啊!他再也没有机会驰骋沙场了!他只能用笔、用墨、用泪去挥洒宣纸;他再也不能血溅战袍了!他只能仰问苍天,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以及无苦奈何,“可怜白发生!”他也只能自嘲地笑笑,热泪横流。即便他有一身力,一腔志,也无处安放,唯有江水悠悠,不知疲倦,似词人的长叹,无语东流。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梁衡先生这么评价:“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遍一遍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空想血洒大漠,临江水,望长安,拍栏杆,泪空流……
在今天这个浮华、喧嚣的时代里,我们没了昏君,却也失了真正看透世俗的伟人。不妨在繁忙中想想吧,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像秋白一样,像林则徐一样,像稼轩一样,在历史上站起来,将一腔豪迈保存下来,千年以后,浩气犹存……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把栏杆拍遍》第五页。
感受与心得:当自己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以为整书是围绕“栏杆”进行描写。后来才发现,这书就像一本语文书一样,每个单元有不同的主题,每一篇都是关于人物传记,关于自然或议论。颇有深读之意。自己以前喜欢写散文,而现在才发现,散文虽散,但中心依然坚韧。第一次读到这种书籍,惊奇亦好奇。书页旁的批注,就像小学初中自己使用的工具书一样,将写法以及作用在旁边一一列举。读完一篇文章,若仍觉意犹未尽,阅读指导让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文章在眼前透明起来。不会让人易懂却又感觉不失深度,雅与俗的结合交替,便成了通俗。希望这本书能给予自己更多的写作心得,将文章细细揣摩。文章千锤百炼,方可成钢。
读完第一篇文章《把栏杆拍遍》。我才明白了辛弃疾的身世,整个人的音容面貌,在眼前若隐若现。以前自己浑然不知辛弃疾的出身,对我的印象不过是语文书上的几篇诗词,文言文罢矣。都是皮毛。行伍出身却被迫弃武从文的悲壮,报国无门的痛苦,悲楚。初中时学的《破阵子》,一种血腥的气息和磅礴仿佛在面前如黑墨如水一般细细散来。就如书中说的那般,他以刀剑为笔,在三寸白纸上笔走龙蛇般写出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作者在书中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细细品味真是名副其实。古往今来,试问有多少诗人从喋血沙场的猛将一下成为文人墨客?他爱国,却没人理会。泪水滴在笔尖,血水混于心中,成就了他,他的词,隐隐透着血甲红。他生不逢时,一腔热血被反复蹂躏,泼进冷水。朝廷的不公,将他反复调离职位,他却每到一地,便全心办事。若在现代,总会有人说他傻,但他傻又如何?一腔热血本就不易,不忘初心贵于金。他独眺江河,山河碎,心不安,心郁治病,药在何方?辛弃疾,他的姓,仿佛决定他生来艰辛。所有酸辛的事,都被他一人独揽。他无奈,只能每天与自然为伍,与飞鸟游鱼相伴。一个政治家却只能在正当年之时草草推出舞台。现在的某些贪官污吏,巴不得提前退休,去享清福。有人说:贪污,受贿,这些苍蝇老虎怎么抓也抓不完?确实。不得不承认,人是动物,有欲望,而私欲蛊惑人心。但辛弃疾返乡后,与百姓聊聊闲话家常。身无长物,只有一身才华。他笔力浑厚,将自己的感情融入那汉字之中。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常人之心大情大理,无声处炸响惊天轰雷。他走过自己的一生,回首望去,尽是血泪,但他在一路坎坷中走来,在磨练下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诗人。他的地位无可取代。正如文章最后一句话: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他也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诠释。既然无路可走,那就踏出一条路来。既然荆棘遍地,那就砥砺前行!动荡成就一个人,成就了辛弃疾。此刻,仿佛见他在亭独自叹息,望滚滚江水东流去,弃疾心已在山河。
以上就是《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把栏杆拍遍》读后感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