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个人读后感7篇模板
怎么写《红楼梦》个人读后感呢?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文学巨著,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红楼梦》个人读后感,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读《红楼梦》的时候,谁又能忽视那个贯穿全书的主人公,那个出生时就口含着一块美玉的少年呢?
作者用一阙《西江月》写出了贾宝玉的“乖张怪癖”,并且还劝告人们“莫效此儿形状”,但作者又借着风月宝鉴告诉我们不要只看文章正面,还要看背面想要表达的内容,当真事被隐去,我们该突破满纸假语存的字面意思去体会和探索其中的真意。
悲剧是对美好的毁灭,我相信作者写贾宝玉的形象也是如此。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那曾经浪漫的少年作为作者心目中对理想、对纯净、对世间美好的描摹与象征。
作者说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甚至不需要去懂世俗的事情,在贾府外强中干的时候,他心爱的林妹妹都会在心里替他们算计着各项出入,冰雪聪明的林妹妹说如今府上入不敷出,可贾宝玉却觉得总不至于把他们饿死。少年不需要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需要在仕途经济上埋没了美玉的光芒,所以他纯净得近乎虚假,连物质的事情都不去考虑。
人也只有在年轻的时候才能拥有纯真,拥有无条件的善良,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对他人报以温情的爱。人一旦面临着世俗的谋生,便从珍珠变了鱼眼睛。我相信贾宝玉是一个隐喻,那单纯明亮的少年总有一天会在时光里老去,失去青涩,忘却痴情,踏碎了竹马青梅。
大观园见证着他们生命中最初的也是最后的美好,那时候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们还可以拥有明媚的微笑。最终大厦倾颓,心事被掩埋,唯有白骨如山忘姓氏,所有往日的温柔翻作后来的哀伤。
作者只能让那个他心目中代表着理想的少年选择出家,因为也只有如此,他才能像当年一样相信着美好。不被卷入这世俗的污浊。雪地里大红衣服的他,是个最盛大的收场。红尘茫茫,他看破了这世间的繁华如梦。花朵含苞待放时是羞涩含蓄的美,盛放绽开时是热烈恣意的美,可枯萎时呢?作者不忍写他的枯萎,不忍让他成为乡野村夫,举止粗鄙、斤斤计较,为了五斗米折腰,只能把他送到佛门,归彼大荒。
我喜欢那略显凄凉的结局,少年留在岁月的岸上,那就够了,我不想看翩翩少年的老去,那如宝似玉的少年,不许人间见白头。
贾元春是贾宝玉的亲姐姐。因为她生在大年初一,所以取名元春。她被选为了贵妃,皇帝恩赐她回家省亲,贾府特意建了一座大观园。
终于等到了正月十五,元春回家了。贾府张灯结彩迎接她,那场面真是热闹、隆重!红楼梦第17回、18回就写了贾元春宁国府归省庆元宵的情景。
从这一章里边儿我读出来皇妃回家真是不一般!为了迎接她回家,先花费那么多钱盖了大观园。回家时,宫女、太监一拨接一拨出场,贾府老小全部跪着迎接,真是豪华奢侈!
但贾元春当了贵妃,一点儿都不开心。文中好几处写到贾元春落泪,她看见贾母时,书中写道,“贾妃满眼垂泪”“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她还说宫里是“不得见人的去处”。说是回来省亲,但待了没多久,宫里就又召她回宫,最后她强忍着泪水离开了自己的家,而这一去直到死也没再回来过。贾元春真是可怜,虽然她是一个皇妃,表面很风光,但却一点儿也不开心,她心里的悲伤又能给谁说呢?古代的女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
是木石前盟的刻骨铭心,还是金玉良缘的天做之和,那只身离去的的背影在那个时代象征了自由仰或是孤单。
大观圆里的红墙绿瓦,莺歌燕语,其实不过是红楼一梦。在曹雪琴意气风发的那个年代里,更多的其实是束缚,于是才有了林黛玉的葬花,才有了贾宝玉的出家,才有了薛宝钗的悲哀。
贾林两个人的爱情可算是可歌可泣,他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决心,一直是现在崇尚恋爱自由的象征。可是当人们在赞颂他们的时候又有谁看的见宝钗的伤口,谁,谁,谁。
我喜欢宝钗,在这个代表封建礼教的女子身上,我可以感觉到她对幸福的执着。我想我也是一个对幸福执着的女子。很勇敢的守侯着若即若离的爱。
贾宝玉离开了,他应该有他的追求可是他辜负了那些爱他的人。我想如果我是他,我会和宝钗继续生活下去,即使我不爱她,也会和她好好的在一起,这不是承诺是责任。对于宝钗也对于即将出世的孩子。
我不会渴求一份得不到的爱,我想自己应该会和一个很爱自己的人生活,平淡,宁静,也会幸福。
好好的珍惜吧,不要伤害我们爱的人,更不要伤害那些爱我们的人!
以上就是《红楼梦》个人读后感,《红楼梦》个人读后感7篇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红楼梦》个人读后感,《红楼梦》个人读后感7篇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