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加密世界:打破僵局与重建展望
从铭文热潮到首位加密总统当选,2024年即将落幕。这一年,加密市场经历了一场不同寻常的牛市,山寨币表现不佳,模因币占据主导地位,最终一切又回归到比特币。尽管过程中有低谷和持续的失望,但整体而言,加密行业正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前进。展望2025年,有许多值得关注的领域。本文将基于近期观点,对来年进行简要展望。
目前,区块链项目往往为了追求概念上的完美,过度复杂化技术实现,影响用户交互和体验。围绕意图(Intent)架构构建的项目尤为复杂。无论是中心化(如TGBot)、结构化(链上与链下结合的预处理)还是分布式(如Solver+Executor架构),这些基于意图的项目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例如,用户仍需具备一定程度的DeFi理解能力,同时意图表达必须清晰、准确且简洁。当用户提出复杂或模糊的意图时,当前的意图驱动项目往往难以响应,执行范围有限。自2023年中期Paradigm提出这一概念以来,意图项目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引导新用户或降低入门门槛帮助不大。然而,从以太坊Layer2的发展路径来看,这类解决方案的需求十分迫切。
回顾过去几个月Layer2的发展,领先项目如OPSuperchain正不断扩大联盟,ZkSync的ElasticChain和ArbitrumOrbit也在效仿,试图形成各自的联盟。这些联盟将通过聚合方案实现内部互操作性,以缓解以太坊Layer2生态系统的碎片化和互操作性缺乏问题。未来,这场多链竞争将逐渐缩小至少数几方的较量。然而,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随着加密市场回暖,Movement和Fuel等新兴Layer2项目正在推出主网,试图在山寨币市场争夺稀缺流动性。对于非一线项目而言,碎片化和互操作性问题仍在恶化。不同架构的虚拟机可能甚至没有能够相互通信的钱包插件。对于普通区块链用户而言,Layer2生态系统变得愈发复杂,这将成为非金融类应用发展的重大障碍。
要让以太坊迎接更多新用户,生态系统的整合是关键前提。 一个需要用户具备极客水平的生态系统,永远无法实现广泛普及。反观今年Solana和Ton的逆势增长,降低用户门槛、提供更多Web2式体验的策略,显然在生态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换句话说,这两个生态系统只是简化了资产发行的难度,使得用户在区块链上的操作几乎无感。 因此,以太坊必须采用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集成策略。然而,考虑到核心开发者一贯的开放态度,整个Layer2生态系统被强行整合的可能性不大。
我认为,AI浏览器代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早期,许多人设想AI将彻底改变应用交互方式,从单点操作过渡到跨应用操作,打造超级应用(SuperApp)。例如,在旅行场景下,一旦AI接收到用户的旅行需求,它可以自动完成机票预订、定制旅行路线、餐饮安排和时间表规划。如果AI具备长期记忆,未来的旅行也可根据用户需求自动安排。
目前,Google即将推出名为ProjectMariner的AI浏览器代理,基于Gemini模型。根据GoogleLabs总监JaclynKonzelmann展示的演示,当用户在Chrome浏览器中安装该AI代理插件后,浏览器右侧会弹出聊天窗口。用户可以指示代理执行任务,例如:在杂货店根据这个清单创建购物车。AI代理随后自动导航至杂货平台,将商品加入购物车,并跳转至结账页面。用户确认后完成购买(代理不具备支付权限)。OpenAI也将在下个月推出类似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Google的ProjectMariner目前仅面向少数测试用户,但我已经体验过一些加密项目开发的面向普通用户的AI代理。在几个小时的试用过程中,代理在执行复杂或模糊任务方面的准确率约为60-70%。它可以在多个区块链上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上自主进行代币交易,甚至跨资产转移至Layer2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我只需向代理提供操作意图并输入钱包密码即可。
当然,该平台仍需调用中心化模型API。那么,加密货币与这一发展的交集是什么?我相信,AI浏览器代理不仅将改善意图解析的用户体验,还将推动AI钱包、去中心化计算和数据项目的发展。
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AI代理的美好愿景直到现在才逐渐实现?
而AI代理需要大量人工标注和反馈,其推理过程成本高昂。
加密货币天然适合激励劳动力获取。在这一经济系统中,高级用户可以通过去中心化方式提供大量标注数据和反馈,以赚取代币,而底层则可整合去中心化计算和数据项目。一旦训练完成,它可以通过SDK集成到钱包和DeFi项目中,打造真正的AI钱包,并最终形成闭环。其他AI代理的思路也可以从该模型衍生而来,因为任何面向Web3的AI代理都需要计算能力、标注和反馈才能成长。
稳定币一直是加密市场中的重要战场,也是一个进入门槛极高的领域。其应用价值不仅在行业内得到广泛认可,在传统金融领域同样备受关注。例如,今年PayPal推出了PYUSD,贝莱德(BlackRock)与Ethena合作发行USDb,以及VanEck推出面向阿根廷和东南亚地区的AUSD等,都标志着传统金融巨头正在加速布局稳定币市场。
随着Tether和Circle继续巩固行业主导地位,进入稳定币市场的新玩家逐渐分化为两类:
1. 法币支持型稳定币的发行方开始关注南美等新兴市场及特定应用场景;
2. 算法稳定币则越来越多地将低风险金融产品作为底层资产,例如Ethena和Usual(我们在之前文章中提到过)。
从趋势来看,更多的零敞口(delta-neutral)稳定币将在明年涌入市场,争夺CEX上的空头流动性。而对冲资产的范围将逐渐从BTC和ETH扩展到风险更高、流动性更差的公链代币,力图占领市场最后的利基领域。
至于类似Usual这类由中短期美债支持的稳定币,我认为关注点仍将集中在协议代币和收益创新上,因为在底层资产方面,中短期政府债券仍是最优选择。此外,与CEX中有限的流动性相比,这类稳定币在竞争压力更小的领域具有更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整体来看,稳定币的发展正逐步向更稳定的底层资产和去中心化治理方向迈进。但我最期待的是,明年能够看到完全去中心化且无需超额抵押的稳定币协议出现。
随着各国稳定币监管逐步落地并加速普及,支付领域将成为稳定币下游竞争的新焦点。像Solana和Move这类异构公链,凭借高TPS和低Gas费的优势,将成为支付应用的主要基础设施。
传统支付市场已相当成熟,竞争激烈,属于典型的红海市场。那么,区块链能在支付领域带来哪些创新?通常有两个方向:
1. 优化跨境支付
区块链能够消除预先融资需求,让跨境汇款变得更快、更便宜、更便捷,解决传统系统中数万亿美元被预融资锁定的问题。
以上就是突破困境、重塑未来 2025年加密世界展望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突破困境、重塑未来 2025年加密世界展望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