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自能听话之日,似一问三国之事。在未亲手翻阅此书之前,早已对这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有所耳闻,印象最深刻的乃是言各路英雄豪杰或是几代枭雄的事迹。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诸葛亮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孔明灯借东风。那是已让我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自觉他是一个神人。实际上他也真的是一个神人。上初中后,又学了《出师表》之后,为诸葛亮的赤胆忠心已黯然落泪,此时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已是无人能及。
在看这部巨著之前未曾用心的去研究过书中的人物,对其只是略有所闻,知之半解。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了万人唾弃的奸雄,也知道刘备通过“联吴抗曹”来匡扶汉室的赤胆忠心。还知道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的江湖义气,吕布的匹夫之勇等等。但仅仅只是略有耳闻,只言片语罢了。只遗憾翻着本书太晚,现在才得以正真的见识三国群雄并起的精彩。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汉末期至献帝,社会已动荡不安,群雄并起,欲争霸天下。时势造英雄,英雄才能再造时势。若是天下太平,英雄亦无用武之地,又怎能抖露才华呢?汉末有合久必分之势,英雄亦才能如鱼得水尽展才华。就像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兴起,产生了一批有思想有作为的政治思想家,也派生出来不少新思想的产生,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三国时期亦是中国史上的动荡时期,所以才产生了大批的英雄。
人人都定义为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但他深知“方今用英雄之时”,决不能“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所以才会接纳走投无路的刘备,礼遇挂印封金的关羽,并能够与他约法三章,最终还是放他回到刘备的身边,对那些卖主求荣不忠不义的人他也绝不留情,无论此人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好处也是如此,本人觉得这是曹操最英雄的一面。他对来降的许攸,“不及穿履,跣足出迎之”。在曹操身边,谋士成行,猛将如云,只要有一技之长,不论出身,不急恩怨,都能有一席之地。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称赞的。但是他却又是先天身心多疑,他疑心杀了他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一家却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是人称他一代枭雄的有力证据。
刘备“联吴抗曹”匡复汉室。“得民心者得天下”。刘备深知“若济大事,比以人为本”,所以他才会在新野大败之后,仍坚持携民渡江,但这也是出于他有一颗爱民之心,与人民同甘共苦的英雄帝王的气概刘关张“三顾茅庐”,自是千古佳话。他备受各方民众的亲睐,就连曹操对他也是只恨世事如此不能和他一起有一番作为。但他也有他的不足,文不如孔明,武不如关、张。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礼贤下士,俘获人心。他自得到诸葛亮的辅佐之后,感觉他更是没有什么能耐了,凡事都要有诸葛亮来出谋抉择,自己只是一味的听从。仿佛只是一个执行任务的工具一样,所以,要是他没有诸葛亮的辅助,终将难成大事。
面对乱世,中一二字有时候很难说清楚,很多大奖因为大了败仗无路可走,最终大部分选择投降。当然不能说他们是贪生怕死之徒,却是很难做到一心不事二主,他们可能只是为了选择更好的生存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不能轻易用背叛或是不忠等词来形容他们,很多时候都是一万个不得已。他们投降之后变一心一意的辅佐自己的主公,为的只是忠义二字。人皆是如此,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都是互相尊重的结果。对书中林林总总的人物事件实在是一言难尽。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种思想,要想真正的去深究巨著里的人物事件,得细细的去琢磨。
读了此书我最大的感慨是英雄真的不愧是英雄,他们的豪情仗义是当今社会稀有的东西,我终于明白一句话:生当为豪杰,死亦为鬼雄。至此真想穿越时空去切身感受那种豪情壮志,然却只能在书中遐想一番罢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心得体会1500字五
读了《三国演义》后,我对里面的人物特别感兴趣,每个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今天,我简单地从五年级小学生的角度来解析下。
我们先来看下三国里最具争议的人物,枭雄曹操。此位大咖级人物,我们需要辩证地去看待他。曹操在“三国”里的人设第一位就是奸诈,他的“使诈“贯穿了全书。先来看看他主导了一场著名的事件“挟天子以命不臣“。曹操看到汉献帝无法统一全国,复兴汉室,就骗他说:“这里没饭吃,去我那儿附近吃个饭吧。”就这样,献帝这个饭一吃,再也走不掉了。从此汉献帝被曹操所控制,利用汉献帝的名义,发号着施令。如有不从者,就高举着”正义“的旗帜攻过去。实属奸诈至极。
在战术运用中,曹操更是“奸诈“。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大军初胜两场之后,曹操命令退守官渡,不仅缩短了防线,而且也缩短了补给线。让大军能及时修整,得到粮草供应。而袁绍同学,则是深入敌境,却延长了补给线。也就是这样子的战略性撤退,使曹军取得了官渡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但曹操也是一枚爱国人士,比如当时关东军打董卓时,就曹操一人前去救皇上汉献帝,曹操被打得落花流水,毫不畏惧。还比如董卓专权时,曹操带着宝剑要去刺杀董卓,虽然后来不顺利连宝剑也被“没收”了。在诸多关键时刻,在没人敢出头时,只有曹操愿意挺身而出,彰显了他爱国和勇气过人的品质。
除了执念的“爱国”,曹大咖还有仁义的一面。在官渡战役打败袁绍之后,曹军在袁绍营地,搜出了他部下们和袁绍暗中勾结的信件。很多人建议曹操把这一干人等,全部抓起来杀头。而曹操却说:“当袁绍力量很强大的时候,我自己都保全不了我自己,我又怎能责怪这些人呢?”于是他只是下令将信件都烧掉,不予追究了。曹操想要成就大事,就要去团结众人,不能过分苛求别人,要有一定的宽容和仁义。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英雄”。也许东汉末年,就需要像曹操这么一个亦正亦邪的大人物去推动历史的前进。
说完曹操,咱们来侃侃刘备这个“打工仔”吧。说到“仁义”第一名,三国里非刘备莫属。在曹操攻下荆州,刘备从荆州南撤时,曹操派兵紧迫追击。在这种危急情况之下,刘备仍然愿意放慢脚步,收留和照顾荆州人民。这一举动,妥妥赢得民心。包括后来人民挨饿,刘备义无反顾开粮仓救济灾民。深受百姓爱戴的刘备,自然在“三国”中分得一瓢,所谓民心所向。
以上就是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心得体会1500字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心得体会1500字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