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心得体会1500字

时间:2022-07-07  分类:总结

可我们这位“仁”兄,却不够聪明,尤其在战术上,和曹操比差远了。这不,在夷陵之战中,吃了大亏。当时孙权部下陆逊带着军队假装不断地往后撤退,一直撤到一个叫“夷陵”的地方。那个地方处于峡谷之间,地势狭长,谷口狭窄。刘备居然在峡谷里“安营扎寨”,浩浩荡荡地扎下几百里军营,这一切正中陆逊之计。面对扎在环山峡谷里的大军,陆逊开始他的表演。他直接谷口一堵,大火一放,刘备军营大火焚烧,刘备自己带着一身焦味仓皇逃窜。这就是刘备智商导致的“火烧七百里连营”。还好后来他请来诸葛亮相辅,否则光有仁义也无法立足呀。

当然成大事的人,必然有谋略和心机,甚至有一点“不仁义”。刘备在入蜀时,本来和孙权商量好一起进益州的。结果刘备非但没有等孙权一起,还把路给孙权堵住了,搞得孙权没办法到益州。刘备进入益州后,明面上帮助刘璋抵抗北面的曹操,实际却在暗地里收买人心。等时机成熟时,逼着刘璋交出蜀地。在那个尔虞我诈的时代,刘备也没得选,他今天不诈敌人,明天可能就要被敌人诈了。对人民和部下仁义的刘备,对敌人是很不仁义的。

最后,来说下丧心病狂的董卓。此人在宫中专权,自说自话废了一个皇帝,惹得天下十八路诸侯共同要讨伐他。可就算这样,他还是不消停,要迁都。迁都之前,他把洛阳城里的几千个富人全部抓起来,拖到城外杀掉,没收他们所有的财产。还将洛阳城老百姓强行赶出城一同迁往长安,一路抢粮食,抓妇女,无恶不作。他临走洛阳城时,居然还放火烧掉整个洛阳城。董卓如此没有人性丧心病狂,失去民心,自己也没好下场。他死的时候,全城人民欢呼,高兴得像过年一样。哪怕曹操专权,他也没有过于残暴。所以曹操可以得十六个州,而董卓什么也不是。

《三国演义》不愧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人物故事精彩绝伦,值得不断深入地品鉴。

三国演义读后感心得体会1500字六

我是在看了不知多少遍电视剧《三国演义》之后,实在忍不住才看这本小说的。之后又借了《三国志》,并看了《晋书》中年代较早,与三国相关的一些人物的纪传。感觉《三国志》带给人一个充斥着虚伪与狡诈的乱世,电视剧带给男生们战场杀敌的遐想,而《三国演义》,是文人的书。很遗憾的是,我一直没能弄到《三国志平话》,来看看什么是老百姓的书。

《三国演义》吸引了太多的人。我认为,这首先要归功于它的语言。虽然比不上清朝的《三侠五义》《儒林外史》等书口语化,但它的语言介于古白话和文言之间,大家都看的懂。在当时,写小说对于文人们来说,是一件难等大雅之堂的事情,一切正式文体都必须用文言,用白话或者口语来写作,就更会为同行所讥笑。以至于到了乾隆年间,小说以及这种语言都已经发展得颇为成熟,纪昀在写《阅微草堂笔记》,讲故事的时候,还坚持用文言。在这种情况下,《三国演义》能通过通俗的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就更加难能可贵。

说到语言,我以为这本小说的语言并非尽善尽美,显然缺乏后期的修改和润色。很多地方照抄《三国志》《晋书》或其注解,比如刘备第一次出场一段,比如诸葛亮隆中对一段,又比如张温问秦宓一段……这样的文言文夹在小说之中,未免会给读者生涩、突兀之感。

另一个让《三国演义》吸引众人的原因,是它的剧情丝丝入扣,脉络清晰流畅。从立献帝,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六出祁山,钟会伐蜀,剧情梗概十分明了。我估计如果作者写个《五代十国演义》,大约没什么人会看的滋滋有味,因为五代十国人物太多,事件太过繁杂,君主又大多是短命鬼,难以找到文学作品所需要的、可以集中笔墨的焦点。《三国演义》好就好在它是”三“,而且仅仅是”三“。”三“是鼎足的数目,在几何里是最稳定的形状,在有机化学里却又是最嬗变的数量。上可以合纵连横,下可以分而治之,其中微妙关系,一言难尽。在剧情这一点上,《三国演义》非常巧妙地利用了《三国志》,但凡大关节,大战役处,丝毫未改(赤壁之战中固然有意地提高了刘备一方的影响力,但那是为突出主角需要,也是文学作品种中常用的手法,毕竟文学不是历史,也并没有影响到大局)。最精彩的、最扣人心弦、最严密的情节往往只能是真是发生过的事情。这一点,是很难编造的。

让这本小说吸引人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其中人物鲜明的性格。当然这也得益于该书的选材。三国时间跨度不长,上下不过两三代人,容易从中选出主要角色重点刻画。如果像同类小说《东周列国志》,上下五百余年,凡一百零八回,平均下来,最重要的角色也不过出场十回就”寿终正寝“了。人物难以集中表现,自然会削弱其性格特征。

关于《三国演义》人物的性格,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刘备。这个人物在《三国志》里面是乱世枭雄一类的人,有野心,有干劲,有胆识,有智慧。这样的性格,正符合他一方诸侯的身份。到了《三国演义》,他却摇身一变,成了文武周公一类的人物。仔细看小说,就能发现,作者对刘备的描写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对于刘备做的不太光彩的事情,作者要么不加评论,要么用冠冕堂皇的文字遮掩过去。比如刘备劝曹操杀他的前主子吕布,作者便说吕布是三姓家奴。对于刘备先后投靠公孙瓒、吕布、曹操、刘表、刘璋,并强占他们的地盘等等的事实,则很少评论,偶尔一句,便以他是真命天子,原不该屈居人下略过。其实坐在树下说树荫是车盖、我以后要做皇帝之类的话,很多孩子都说过,并不能成为”天命所在“的证据。据调查,美国有80%的孩子在八岁的时候认为自己以后会做总统。我们小学毕业的班会上,老师问大家以后想做什么,有一个同学说联合国秘书长,一个说国务院总理,其余高官暂且不算。其二,作者有意安排刘备做一些典型的文武周公做的仁政爱民的事情,如携民渡江,摔孩子,不愿称帝之类。

作者有意要塑造一个圣主贤臣的清明朝廷,这是可以理解的。罗贯中生活在一个元末明初乱世之中,作为熟读圣人之教的文人,很容易产生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同时,这种向往又往往是寄托在君主身上的,由圣主而有贤臣,由贤臣而有仁政,由仁政而有文人坦荡的仕途。那时的知识分子往往如此,很少有人能跳出来。即使受了重大打击,无法再相信那些所谓的”肉食者谋“,他们也情愿选择逃避,而极少想到自己出头。如后世顾炎武之类的大学者,反清之业也不过是灰烬上最后的一点点火星,难成大势。

我在《三国演义》里看到了征战沙场的荣光,看到了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热血在山林,看到了”孤一旦去位,不知几人为王,几人为帝“的骄傲。我以为,这才是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能带给我们的激情。

三国演义读后感心得体会1500字七


-->> 4/5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心得体会1500字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心得体会1500字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