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和一个村有缘,我想那或许是“命中注定”。和温泉寨的缘分是从一眼瞥见镇域地图上的村名开始的。温泉细流,石墙为寨,或许他本应有隋唐演义里的瓦岗寨、雪豹里的清风寨的英勇豪情、忠肝义胆。而追溯历史,大概是明朝初年,先人为加强防御随军而在此处设立巡检司。而后夏、梁两姓迁此定居,平整土地,选址造屋,而成今日温泉寨,一个乡村振兴进程下焕颜展姿、充满奔头的新农村。
寨村确有一处“寨门”,也是路边处的村大门。“寨门”是个“拱桥门”,由“两柱一梁”构成,门额形似拱状,有题字村名为上。从“寨门”沿水泥路一路北上,不到一袋旱烟的功夫,就到了村委大院。黄墙红瓦,凹凸有致,有一苍松翠柏矗立院内。院外置有长条石凳,总有行人歇脚、闲聊。村委大楼是由上世纪一所村小学改建而成,沿着旋转楼梯,记忆仿佛回到了“千禧年初”。那时候,大多村娃都在村里上小学,教书先生也大多是村内文化人。后来,合校运动开始,孩子们统一到镇上上学。幸运的是,有不少少年就此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寨村”成为他们遥远的记忆。
院内有一乡俗记忆馆,馆内现存不少老物件,纺纱的梭车、打水的扁担、老太太的烟袋锅,翻地的犁、割木头的锯、做裙子的兰花布……“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些老物件里装着人们的“乡愁”,将人们拉回到那个再也回不去的年代。他们诉说着“寨村”的岁月变迁,藏着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统生活的喜悦。
要熟悉一个村子也并非易事,工作机会越来越多,和“寨村”打交道的机会也自然多了起来。一位村里最驼的老人,年七十有余,身体几乎对折成了一个直角。她砍烧柴、犁菜地、施肥料。累了,她就坐在马扎凳上,斜靠着门框晒晒太阳。《拾荒老人》中写道,当我们渴望着诗和远方的田野的时候,老奶奶却还在为眼前的苟且忙碌着。驼背老人只是“寨农”的缩影,村里的人大都平凡地过了半生,却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敬。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岁月虽摧残躯体,心却不改。
最近,由温泉寨籍作家梁晓声《人世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可谓大火。我想,“寨村”也是剧中的“光字片”,村内犄角旮旯里,似乎藏着无数故事。乡村振兴让村里变了个样,农田里都是人,背扛肩挑密密麻麻的在田埂上来来往往,不少“土专家”也参与到“寨村”新生活里来。生活起居、就业谋生、柴米油盐,这里有普通人最质朴、最真实的桃源生活。环境整治、移风易俗、老年餐桌,一幅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作为一个乡村振兴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讲述者,既为村民们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足感而高兴,也为我与乡村能共成长、共奋进而自豪。故事不会就此结束,我与“寨村”的缘分还会续写,就像村子里发生的乡村振兴故事,也会口口相传。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的所感所想所思四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深处贵州大山深处的安乐村,虽名为“安乐”,但是百姓的日子却并不安乐,最高海拔2200m,最低海拔1750m,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薄弱、贫困人口多,是钟山区有名的贫困大村。一代代“小青年”在大山里“用心”地奔跑,用奋斗照亮乡村振兴之路,让乡村焕发新颜,旧楼穿上新衣,产业阔步前行、治理卓有成效……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神圣的使命和责任。值此“五四运动”103周年之际,作为年轻干部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从大山里“用心”奔跑的“小青年”身上汲取奋进力量,砥砺踏实稳重的“底气”,大胆创新的“锐气”,勇于向上的“朝气”,一棒接着一棒,在乡村振兴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大山深处“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小青年”,砥砺踏实稳重的“底气”,用“务实脚步”丈量乡村土地。
“服务无止境,奉献天地宽。”安乐村面积21.4平方公里,有10个村民组,占整个大湾镇的三分之一,全村最远的一户要走3个多小时。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次村民饮用水水源地巡逻,通往水源地的道路崎岖、陡峭险峻,耗时三个小时才爬到目的地,此时上身已经被汗水湿透。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三名二十多岁的驻村“小青年”没有退却,而是真正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砥砺踏实稳重的“底气”,走遍全村各条小巷,遍访了所有的村民,群众需要就第一时间冲上去,用“务实脚步”丈量乡村土地,挥洒青春和汗水,抒写着驻村干部的担当。
大山深处“心系家乡”为民谋富的“小青年”,砥砺大胆创新的“锐气”,用“热血真心”重铸乡村风貌。
“一腔热血洒乡土,敢教旧貌换新颜 。”安乐村因煤而兴,但也因煤而困,过去是大湾镇有名的产煤村,三座煤矿和众多小煤窑在此兴盛又衰落,让这个依山傍水的白族小山村留下了不少的黑色痕迹。王支书,作为一名致富“带头人”,时值30岁担任村干部以来,凭着一股对事业的执着、一腔对乡土的热爱、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想思路、谋发展,主动跑项目,争取资金,带领村民种植刺梨、李子、红豆杉、金秋梨等3000亩,在实现由“黑”转“绿”转型发展上,带动村民增收,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担任16年村干部的老王支书不满于现状,依然豪情满怀、斗志昂扬,他将继续带领安乐村“两委”班子,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继续为父老乡亲办实事、办好事、谋幸福。
大山深处“心系未来”为梦求学的“小青年”,砥砺勇于向上的“朝气”,用“坚定双脚”蹚出乡村希望。
“十年寒窗终不负,一生韶华亦可期。”在教学水平原本不发达的农村,寒门出贵子的现象实属难得。大山里的孩子们通过读书,播种希望的曙光,哪怕只是星星之火,都有可能形成涤荡贫困落后的燎原之势,给乡村未来发展带来希望。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我遇到一户农户,一进客厅,墙上挂满了从小学以来的各种奖状,这是大学生小张家,他早年丧父,母亲外出务工,住在村里面海拔2000多米的山头上,从家到学校一个来回就要走三个小时,他始终如一在求学路上奔跑,用优异的成绩叩开了大学的校门。在安乐村,为梦求学,砥砺勇于向上的“朝气”,通过自己的努力逆袭人生,用“坚定双脚”蹚出家庭的希望、乡村希望的励志故事很多。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寄语广大青年。“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年轻干部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切实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以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回馈伟大时代!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的所感所想所思五
毕业时,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我和所有毕业生一样彷徨迷茫,面对就业不知所措。学院老师给了我就业方向的指引,“你是党员,选调生是个很好的选择,基层是锻炼和磨砺年轻人的好舞台”。经过层层测试、选拔、考察,我很幸运地成为了一名选调生。2019年9月根据组织安排,我带着懵懂青涩和兴奋期盼,背起行囊、揣着选调生录用通知书,来到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新渡村报到。两年多的光阴已逝,从初识新渡村的陌生新奇,到村情村貌的脱口而出,我钟情于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热血与汗水,感慨于遇到的每位同事乡亲、每段平坦或崎岖的人生经历,都是沉甸甸的收获。
以上就是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的所感所想所思15篇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的所感所想所思15篇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