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的所感所想所思15篇

时间:2022-04-29  分类:总结
“千磨万击还坚劲”,初心如磐再出发。刚到村,由于是中共党员,被任命为村书记助理,同时也分配了5户包保的贫困户,让我顿感使命神圣、责任重大。为了尽快完成从学生到基层干部的角色转变,我积极主动开展走访调研,尽力做到走遍村里的每一个角落,认真了解村情概况、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基本情况,积极协助村书记抓好乡村振兴以及村级事务管理工作,并与当地村干部、驻村队员以及村民们打成一片,大家习惯喊我“小胡”,我的选调生活也从此刻拉开了帷幕。“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坚持住!因为你正在走上坡路!”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这两年多,远离了城市的繁华喧嚣、告别了校园的宁静无忧,在基层一线打硬仗、扛重活、攻难关、练本领,敢啃“硬骨头”,勇接“烫山芋”,始终做到坚守初心、筑梦前行。

“绝知此事要躬行”,认真细致勇担当。2019年12月2日,组织部门安排我们到安徽省行政学院参加选调生初任培训,这21天的学习经历让我受益终身,“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精神深深刻进了我的骨髓里。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在加强政策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能力。我注重学习中央和省市区关于乡村振兴等相关政策文件和规范的基层党务知识,同时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秸秆禁烧、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在为人民服务中挥洒青春汗水。此外,我也注重提升个人综合文字能力,努力做到静下心、肯钻研、勤练笔、多实践,在共产党员网、人民网、新华网、半月谈、学习强国等国家、省、市媒体发表信息80余篇,着力讲好乡村振兴的“基层故事”,用奋斗之笔绘就最美画卷。

“梅花香自苦寒来”,点滴认可暖人心。刚到村里时,在工作生活上都还是有些不适应,与村书记到各片的农户家里走访,考验的不仅仅是体力,更是与群众交流的真心与智慧。从事公务员这份职业,要以民意为“导航”,以群众满意度为“标杆”,以群众的认可为“荣誉”。基层事务繁琐复杂,大到政策的落实推进,小到家长里短的调解处理,我们要争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主心骨”,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干活认真,挺实在的小姑娘。”“踏实肯干,挺值得信赖的小姑娘。”每每听到乡亲们的夸赞,字字温暖着我的心,但“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只有在继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中才能收获更大的成长。

生逢伟大时代,作为新征程下的选调生,要继续以归零之心对待成绩,以居火屋、行漏船之心对待挑战,以夜不能寐之心对待短板,以起而行之、生龙活虎的果敢姿态走好“奋进”青春路,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怀揣着玫瑰色的梦,一路奔涌而上,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的所感所想所思六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振兴乡村文化需丰富文化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大锅饭”,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

振兴乡村文化需建设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文化发展载体,是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依。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思潮中愈发凸显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农村基层文化场所建设仍然十分滞后。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图书、报刊来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书籍内容陈旧,书籍的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贴近农民实际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较少,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农家书屋已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数不多的亮点所在。文化场所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依托。故而,应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筑牢根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农村文化的根脉需要传承,记忆需要留续,用文化振兴,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家园。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的所感所想所思七

一、乡村振兴量化指标需加强,对考核驻村干部缺少抓手。

脱贫攻坚阶段,很多硬指标是可以量化的。比如两不愁三保障,吃饱穿暖、住得安全、上得了学、看得了病等。这些都是可以用硬性指标来量化考核的。但是乡村振兴阶段,较难用一些量化指标来界定工作的好坏。部分地方延续了脱贫攻坚阶段的一些政策,对知晓度、满意度这些内容继续加以考核。相对于乡村振兴工作来说,其必要性有待探究。建议多方调研,收集基层一线的反馈,形成具有操作性的考核监督方案。而且,对乡村振兴的考核应有别于脱贫攻坚阶段的大范围跨省市的评比,对相关评价指标和要求,应充分参考省内或同水平区域内的总体发展水平分别制定。

二、乡村振兴见效较慢,对长期驻村要做具体要求。

乡村振兴需要更长期的谋划和更切合当地的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驻村干部一是需要较长时间的下沉进村,二是需切实做好摸底调查工作。乡村振兴承接脱贫攻坚,但是建议对脱贫攻坚的一些成果的运用,应当通过切实的调研并结合当前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变化,做出合适的调整。这就更需要驻村干部的长期坚持。乡村振兴是一次长考,对基层和驻村干部的能力、韧性、耐心也是一次更长的考验。建议对于本批次驻村干部的乱换年限要求,轮换方式方法,做进一步的规定,应该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三、乡村振兴所需专业性较强,短时间内缺乏专业性人才。

乡村振兴急需大量专业性较强的人才,但是目前来看,基层确实缺少相关人才。大力建设各类人才队伍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但是就目前的需求情况来看,可尝试由上级部门建立一支或者多支区域内流动的专业技术工作队伍。这批人不驻在某一个村,而是相对集中地在某一个或多个县区内各村流动,成为一支救急队伍。这个队伍中可选派一批技术精熟、素质过硬的同志和一批年轻、学习、动手能力强的同志。一方面用于解决乡村振兴初期出现的各种新的突发的重难点问题,一方面通过在基层一线的传帮带,培养出一批能及时下沉到基层的实用型人才。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的所感所想所思八

在“中国大蒜之乡”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鱼山街道崔口村是依靠大蒜产业走上富裕道路、实现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在四十余年的发展实践中,崔口村坚持党建引领、产业驱动,做实做活大蒜文章,形成了集科研、种植、收购、冷藏、加工、出口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产业强、农民富、乡村美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目前,崔口村已拥有工业企业86家,三产企业22家,80%以上的村民拥有自己的企业。2021年,全村工农业总收入达到60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40万元。


-->> 3/6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的所感所想所思15篇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的所感所想所思15篇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