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深刻的还有他说的一句话,他说:为什么登峰对他来说是天堂,对别人来说就像是地狱。
我想到了改变,思考,也许还有其它的可以代替的词语。
这部电影是和老大一起去看的,担心她会看不懂,也许这需要过程,反正也不需要她来总结写观后感。她也问我为什么要登山,我觉得我的这些理解,她可能还不会懂。
我只是给她提了一下,之前给她讲过的科比的故事,对她说:我也说不清楚,但这让我想起来科比,他为什么要那样要求自己去练球呢?
再升华一点或许也可以这样去想,人既然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什么还要攀登,创造,热爱,探索更好的自己?
挑战自己的极限,到达更高的高度,做自己卓越的领导者,到达你自己也不知道但却是你应该到的地方。
除了这些,还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张译饰演的曲松林在隔十多年后,第一次相聚向方五洲敬酒,先说感谢他,当初他们三个人登山在第二台阶他滑落下去,队长方五洲在紧急时刻没有伸手去抓曲松林递过来的相机,而是抓住了他的手,救了他一命,这也导致了后来因为没有影像资料,不能证明他们三个人登顶。
第二杯酒他又说恨他,为什么不去接相机。队长方五洲说,再重来一次,他还是会救他,因为生命更重要。这也是我比较喜欢这部影片的地方。
十多年后,国家重新组织的登山队新队长李国梁也是在登山途中,自己滑落的时候,选择把相机递出去,自己隔断绳子滑下山崖,此时当作为副总指挥的曲松林把李国梁的尸体拉回来的时候,抱着方五洲大哭。我觉得那一刻,他可能才真正明白队长为什么救他。
我觉得自己能理解的也很浅,但我喜欢电影里这一个地方的态度:生命更重要。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4
吴京carry全场,感觉不会点武功没法登山,和章子怡感情戏贯穿整剧,章子怡为吴京梦想登顶而不断奉献牺牲自己,或许是想表达牺牲小爱成就大爱吧(为自己爱人梦想成真,为祖国正名)为了突显井柏然牺牲的悲壮,特意加了感情戏,感觉比较鸡肋。
整体演员演技毋庸置疑,剧情整体流畅,夜里遇到强风那里效果不错,看着令人揪心,雪崩效果都挺不错,可惜胡歌角色也比较酱油,陈龙完全沦为了背景板。可惜这几个好演员……
井柏然快要登顶成功时却牺牲,所以不到最后成功,都要猥琐发育,别浪(周同学感悟)
胡歌夜里看到女医生冷,把自己睡袋割一半给她,导致自己第二天腿被冻而截肢,个人认为要不是队伍要返回,那胡歌就可能成为队伍前进的阻碍,女医生既然来登顶,应该接受专项训练,不那么娇弱,所以在特定场合,要先把自己顾好再顾别人,不然很可能拖累别人
张译因第一次成功登顶而弄丢照相机一直自责,迫切想弥补过错,为祖国贡献,太过偏激,从而间接导致井柏然的死亡
井柏然在吴京受伤后,奋然自荐做队长登山,为祖国贡献固然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考虑到他经验不足等因素,果然他牺牲了,所以做事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要综合考虑实际因素
最后要感谢历史前辈们为祖国强大所做出的一切努力牺牲,让中国测量出了珠峰新高度!我为中国自豪!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5
原本以为,看完这片子的感受会比较像“霍格沃茨最终取得胜利”、“百万雄师过大江”这种,或者感慨一番“人类渺小,造化神奇”。我错了。实际观感,很像是看着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在暗夜里独行,尽管跌跌撞撞,却出奇坚定地朝着同样的方向。顺着他的脚步看去,远处有雪色的光,耀眼明亮。这种光芒给他的背影勾勒出漂亮的轮廓。于是我便能看见他的动作。他跌倒又爬起,再跌倒、再爬起。也曾停下过,又忽然腾地跳起,接着便跑起来。笑声、哭声、呼喊声、喘息声伴着瞬息万变的风声,竟像是一部古老的乐章。
有时,看着他艰难地站起,心中亦有钝钝的痛感;他疲惫地倒下,我也觉得有些累了。却又实在想看着他到达终点,看着他走进那束光。终于到了。镜头推过去,原来,那是他的母亲,笼着一袭光华,张开双臂,笑着,将他抱进怀里。他又开心地钻出来,骄傲地站好,说,“您看,我来了。我也可以的,对不?”两人笑着笑着,眼眶中皆盈满了泪水,泪水中藏着回忆,藏着故人,也藏着更高的天际,和更远的远方。记得看电影前随手点开了一个胡歌的访谈,其中大概有这样一句话。是说,登顶并非挑战自然,而是,被自然接纳。也许确实是这样。
也会暗暗觉得,这一众主演,以及这个题材本身值得更好的叙事节奏、情节逻辑以及更恰当的配乐(有几处音乐有些奇怪),但我还是非常感激这部电影的。在认识它以前,珠峰的高度对我来说是且仅是一个试卷上分值不高但必须记住的数字。但如今却因为它的存在,会去尽力了解背后的故事。
以上就是《攀登者》电影观后感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攀登者》电影观后感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