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它主要讲的是中国和尼泊尔争珠峰主权,双方存在了不少争议,在一系列谈判中可以说中国登上队是“逼上珠峰”的!于是,中国人向珠峰发起挑战,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攀登者》电影观后感,欢迎大家来阅读。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1
拍登山运动的题材,国内导演应该还没有经验。于是导演就加了爱情这条线,把一个陌生的题材拍成熟悉的儿女情长片。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把一个宏大的爱国题材变成狭小的爱情题材。
本来这部电影能把格局升到爱国精神的层面,但却被方五洲和徐缨、李国梁和黑牡丹的爱情故事一搅和,格局瞬间就被拉下来了。
拍不出宏大的感觉,我们也可以在细小处用功,着重强调细腻的人物情感,但导演显然也不够细腻,把人物的情感表现得太粗糙,有着历史电影的通病——假大空。
导演的表现手法粗糙提现在哪里呢?例如为了表现人们对方五洲的偏见安排了砸玻璃的情节,这都是多少年前的表现手法了。例如很多剧情都要靠旁白推进,技术高超的导演会用影像说话,而不是像新闻纪录片一样念旁白,用太多旁白,就会导致电影看起来像博物馆里的历史资料,冷冰冰的。
电影结构上是的很平庸的平铺直叙,缺乏新意。我认为如果能60年代和70年代两条线并行推进,60年代的剧情影响着70年代人物的做出抉择,最后同时达到高潮,电影在逻辑上会通顺很多,情感上会强烈很多。
电影透露出的价值观也不符合中国精神,要知道,中国精神强调的是每个个体的默默付出,是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的,片中方五洲个人的主角光环太强,显得其他人都像废物一样,这样设置完全否定了其他人的付出,是不尊重历史。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2
小时候总听爷爷讲起旧时的故事,说那时的`狼烟四起,说那时的颠沛流离,说那时满心满眼的慷慨就义,他总挂在嘴边,与祖国的关系是要时时刻刻的相依为命。中国发展得太快,老人家嘴里的那个时代我总是恍惚的感受着,曾经的苦难太模糊遥远,以至于坦然享受着如今的安稳显得有些轻浮。
《攀登者》绝对是一部可以称为伟大的作品,它的伟大不仅是因为它展现在观众眼前的震撼的场面,更是它背后英勇厚重的珍贵历史。它毫不费力的把我从天上拽下来,实实在在的踩在这土地上,很少有一部电影,看完之后让我像现在这样,想站在人潮里振聋发聩的大喊一句“中国万岁”。
“几亿人民只想着吃饭这点儿问题,我们中国还有什么希望呢”,电影里有太多朴素却深刻的对话让人动容。海子说:要有最朴素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可如果不是和家国大义相关,也就只是镜花水月的无病呻吟。电影希望传达的不仅是老一辈人为了领土、为了家国、为了理想的拼搏,更是想传达一个信念给当下时代的后辈年轻人们,先有国而后有家,国家荣誉高于一切。
无关乎票房,无关乎回报,《攀登者》不能算作一部谋利的商业片,单就是这其中大腕演员们为了影片内容的不辞艰辛赴汤蹈火,说利益就侮辱了它的意义,这浮躁尘世物欲横流,总归还是要有人去撕开虚伪的面罩,赤裸的走在人群里,让周遭看看真实,看看这温润厚实的朴素世界。而越是简单的,越是美丽的动人心魄。不是英雄努力坚持,而是因为努力坚持才会成为英雄。
《攀登者》是成功的,因为患难之中的真情是这世间最珍贵的明珠。勇敢的人,即使在日噪声靡的庸碌里,也不会消磨坚韧善良的心。队员之间的互相扶持,共同进退,为了他人着想的敢于牺牲,慷慨就义,这是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世代相继的传承。
《攀登者》是成功的,因为历史是毋庸置疑的,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在登山设备极其简陋、后勤保障极其简单的情况下,我们的登山队冒着生死风险,登上珠峰之巅。方五洲(王富洲)裹在身上,无论在什么艰难的情境下都没有放弃的五星红旗,那双已经冻得麻木的手把那旗子深深的插在雪峰的山顶上,我的心里也有一只手在和他一起用力,那已经不只是一面旗子而已,它代表着中国的领土,身后站着13亿的中国人,每个人,都应当是勇敢无畏的攀登者。
珠峰意味着什么?那是数千万年间陆地板块不停撞击堆叠起来的世界屋脊,那是无数人心里的圣地,那是寸土必争的国家领地啊。《攀登者》演绎的历史,那是让我们挺直腰杆的勇气、是让我们为之骄傲的国家啊,如何能不为自己的国家振臂高呼!
《攀登者》的成功是注定的,因为爱国情怀是深深的烙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里的,我的信仰就是我的国家。我爱这锦绣河川,我爱这巍巍高山,我爱这满目疮痍里奋力站起的崭新中国。
所谓之生,毋宁遂于心;所谓之心,无不护于国;所为之国,必无所畏于死。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3
在开始写之前,我又去做了一点功课,为什么要登山?
当被学生问到,登山能解决吃饭问题吗?吴京饰演的方五洲说:“几亿人就只想着吃饭问题,那我们民族又能有什么出息?”
我也有自己的一点理解。是为了探索自己的可能,可能到达的高度。
以上就是《攀登者》电影观后感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攀登者》电影观后感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