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

时间:2022-05-05  分类:观后感

从“上海站”到“北京站”,地点变,报国志不变。

节目中跨越时空的对话环节令我印象深刻,彭湃秉志改革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历时四年回到上海。彭士禄在苏联学成归国,于北京站牌下深情地说“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若非胸怀满腔报国热血,怎会有“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的铿锵回答,怎会有“深潜”三十年的赫赫人生。男儿立志带吴钩,党员干部要以前辈为榜样,滋养我辈之精神,将个人理想和为国家发展富强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力以赴、倾情投入,用脚踏实地、默默耕耘构筑富强之中国。

从“烧田契”到“没辜负”,时间变,初心不变。

1922年,澎湃为建立农会,将自家巨额田契付诸一炬,以“还地于民”的革命行为和甘做“无产者”的革命决心感召海陆丰农民,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农民运动。2021年,在《我志愿》系列短视频中,首次公开彭士禄院士手稿,他深情写下:“我终于没辜负那些冒死保护我而从不索求的百姓,没辜负培养教育我的党,没辜负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我的期望,没辜负父亲的英名。”从“烧田契”到“没辜负”,镌刻在时间标尺上的是两代共产党人热爱百姓和忧患人间的精魂,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就是要矢志做民族精魂的传承者,背起“但愿苍生俱饱暖”的行囊,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姿态担当、奉献、燃烧,散发出初心为民的“热量”,温暖人民群众的心。

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三

4月17日晚上,央视综合频道“故事里的中国”讲述了科学家南仁东为科学献身的感人故事。听到这位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的奋斗者生前的视频中因生病而略带沙哑的声音,看到节目中情景再现的一幅幅画面和一句句解说字幕,听到关于他敬业奉献的事迹,感受到他对于祖国科学事业的满腔热忱,电视机内外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无不心怀崇敬、无不潸然泪下。

这颗“星”值得追——因为他不忘使命、为国拼搏的顽强精神。

天文学家南仁东不忘使命、为国拼搏的顽强精神值得我们敬仰,让观众流泪。他是有荣誉的“明星”——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家天文台于1998年9月25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他是有贡献的典型——他用23年时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他是爱祖国的榜样——他的一生与新中国的艰难曲折同呼吸、共命运,毕生致力于中国射电望远镜的研究和突破;他是能奋斗的先锋——他为FAST工程的选址和建设奉献了全部的智慧精力、挥洒了全部的汗水青春;他是时代楷模——中共中央宣传部2017年11月17日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南仁东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他是大家学习的标兵——近期《党史学习教育部分学习资料》也将南仁东的事迹作为全党的学习内容……足见他的事迹和足迹是感人的,他的意志和毅力是顽强的,他的贡献和精神是不朽的,他的奋斗和情操是高尚的。

这颗“星”值得追——因为他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

南仁东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在“故事里的中国”节目里面由演员再次直观再现,让观众流泪。这颗“闪亮天空的星”,他的精神光芒、灵魂光芒、奋斗光芒汇成了耀眼的光芒。南仁东和他的科研团队之所以能铸就“中国天眼”这个举世瞩目、引以为荣的“国之重器”,来源于他们在困境中树立信心、自力更生、精忠报国,来源于他们在任务面前的责任担当、夙兴夜寐、不负重托,来源于他们的反复攻坚、咬定青山、忘我工作,来源于他们在攻克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的百折不挠和坚韧不拔,来源于他们在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任何环节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和夜以继日,来源于他们埋进深山、踏平坎坷、志在高远。为了给“天眼”选址,南仁东用了12年,带着团队对1000多个洼地进行比选……不逃避责任、不贪图安逸、不回避困难,不畏葸不前、不推辞奋斗、不推诿拖延,不敷衍塞责、不无病装病、不浅尝辄止,不怨天尤人、不故步自封、不骄傲自大,不居功自傲、不粗枝大叶、不挑三拣四,这就是我们向南仁东致敬、向南仁东学习的基本要求。

这颗“星”值得追——因为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献身精神。

南仁东把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中国天文事业,他病重后的牵挂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祖国的科学事业,这也是让观众倏然流泪的原因。我们从电视新闻上、网络媒体上以及报告文学中回顾、了解、追溯南仁东爱国拼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兢兢业业的一生,他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让人敬仰,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一生,也深刻再现了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杰出风范。他不遗余力、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谨求实的风格、品格和作风为我们树立起了治学和研究榜样,他不计功利、共克时艰、带病工作、惜时奋进的精神境界,他“朴素宽厚,淡泊名利,待人诚恳,胸怀全局,鞠躬尽瘁”,他曾经踏遍贵州山山水水为FAST工程选址和和建设的脚步在山间发出铿锵的回响,他和支持工程的人民情谊地久天长……所有这些风格、精神、品质、回响和情谊,必将引领着、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的攀登路上弘扬拼搏传统、激发家国情怀、勇于责任担当,无私无畏、接续奋斗、再创佳绩、再创辉煌。

追南仁东这颗“星”,学习他不忘使命、为国拼搏的顽强精神,学习他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献身精神,我们才不辜负“敬仰”二字,不辜负组织对我们的信任和培养,不辜负人民对我们的托付和希望,不辜负“中国天眼”的贡献,不辜负茫茫夜空“南仁东星”那缕熠熠星光、闪闪星光和亮亮星光。

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四

“93岁院士的浪漫”刷屏了!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到“北斗导航”,孙家栋作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近日,在总台《故事里的中国》节目中,孙家栋院士的外孙女王丹妮讲述了他的许多浪漫温馨故事。在他的故事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航天的峥嵘岁月,更能感悟到共和国元勋的动人情怀,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从他的“浪漫”中汲取精神力量。

“指挥天上卫星的人,此刻却只听她指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由于孙家栋的工作性质特殊,陪伴爱人的时间很少,“当年姥姥独自在医院生孩子,第二天姥爷赶回来,又赶紧回去工作,姥姥出院时,是护士长帮忙用医院借的板车将她送回家”。王丹妮说,姥姥总是不忍心埋怨姥爷,“他都已经这么累了,你怎么埋怨他”。而如今孙家栋虽然自己走路都有点困难,却总会坚持走下轮椅,推着老伴逛20分钟。“姥姥会指挥姥爷往这边走、往那边走,姥爷就会乖乖地推着她左转右转。”她的外孙女王丹妮说。正是有了家人的陪伴与支持,孙家栋才能为中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60多年。对每一名共产党人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宗旨,党员干部在面对人民群众时,也不妨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家人去对待,多与他们在一起,融入他们的生活,与人民群众建立起真正的深情厚谊,建立起深刻的信任感,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说话,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用“始终在一起”的陪伴,做出最长情的告白。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苦干是最浪漫的行动。

孙家栋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投身于祖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很多“中国第一”的背后都有孙家栋忙碌的身影。“国家需要,我就去做”是孙家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当时那个条件下,想要完成人造卫星这样一项重大工程,难度可想而知。孙家栋在发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时出现了意外,火箭飞了21秒之后爆炸了。震惊过后,孙家栋带着大伙儿在天寒地冻中把大片的沙漠翻了一尺多深,拿筛子把炸碎的火箭卫星残骸筛出来,最终找到了失败的原因。经过彻底检查、不断试验,一年后,一颗新的卫星终于腾空而起。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年轻干部要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

-->> 2/4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2022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2022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