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征文题目十篇

时间:2022-06-06  分类:读后感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读后感征文题目五

《思潇湘妃子》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红楼梦》

她,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注定一生与他爱恨缠绵,为他伤心而终。他,天然风韵万情思,他缘定一世和她分分合合,因她痴于情爱。

因生母过世,外祖母念及黛玉无人依傍教育,便遣人接进荣国府。一世情缘就此拉开,恩恩怨也就此展开。

宝,黛初见便有似曾相识之意。而此时,宁.荣二府一派繁荣的景象,吃穿用度皆于外面不同。贾母待黛玉万般怜爱,所吃所用皆与宝玉相同。众姊妹见她虽有不足之症,却自有一番风韵,也喜有这个妹妹。黛玉自小便识字读书,本就聪慧,又有贾雨村教导,因而写诗作画不在话下。可宝钗的到来却使得大伙认为黛玉过于孤高自许,其豁达是黛玉所不能及的。

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宝.黛二人也渐渐熟悉,其感情也是外人所不能比的。王熙凤掌管了府中的大小事务,荣国府建大观园欢庆元宵佳节。

18世纪上半叶,封建的中国,土地高度集中,官吏腐败。宁.荣二府有权有势,少不了阿谀奉承的人,其用品也是极其奢侈。同时,所处于阶级下层的农民却要饱受饥饿之苦。官宦世家一出手就是几千两银子,而对于底层人民来说银子也是一个奢侈品。只为迎接元春探亲大费周章未免太过浪费。

花开花落万物总有凋零的时候,黛玉葬花一首葬花吟惹多少人尽洒泪。孰不知家大业大的宁.荣两府也有衰败的时候!黛玉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贾母也想让宝玉宝钗二人早日完婚。一曲终落,贾府恢复往日的繁华,却已物是人非。前世债,今世还,惹多少恩恩怨怨。

黛玉,你如梅花般孤傲高洁,却败在了一个“疑”字上。我为你的离去悲,为你的结果痛。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那个年代,那个家族,只一把荒唐言诉尽内心凄。一把辛酸泪,只为有情人。我愿化作一只青鸟,翱翔于时光的边际,只与你作伴。

《红楼梦》读后感征文题目六

《红楼梦断》

王国维曾说:“《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红楼梦》,它以优美的文学笔触,写下如空洞、深奥的宇宙般的深深哲学。我穿梭于《红楼梦》的文字之中,感悟着生命的轮回、时间的流转、命运的际遇和人间的喜悲。

红楼梦,红楼便是贾府。何以为梦?书中有一章,说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这一章中,曹公用精致细腻的笔触,写下了一首首字里行间都耐人寻味的诗词,描绘出了一卷卷一笔一画都华丽精美的画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几处诗词,为下文二十四位女子的遭遇埋下了伏笔,在一处处涓涓溪流般的诗词中,不禁悲从中来。本章是宝玉的梦境,也是全文的概括。一场虚幻的梦,就阐述了全书意味深长、优美动人的世事,故为梦也。

看整本书,宛如在看一卷韵满诗情画意的史诗。何为史诗?贾府如当时社会的缩影,是封建社会的经典代表。将封建社会从开始的繁荣兴旺,到最终的腐败,终究是梦一场空。书中有一首《葬花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表面是在吟花,实则喻事,贾府正如花一样,开始灿烂无比,娇艳欲滴,但等到春天撕去了表面上的无限春光灿烂,便是花残之时,昔日灿烂付之东流,只剩满地枯荣。

整本书最为妙之处,便是那贯穿全文、连绵起伏的情节。作者笔触细腻,文中多次埋下伏笔,暗示后文。全文以贾、史、王、薛四家为背景,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做贯穿整个悲剧的主线索,在这个即是诗画,又是真实的小说世界里,演绎了一场少女的青春、生命和美被封建社会所毁灭的悲剧,不禁让人感叹那愤慨万千的人间世事。

在这一场悲剧中,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他们的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举一动,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恰到好处:林黛玉的清高孤傲、才华横溢、清秀动人;贾宝玉的玩世不恭、不慕名利、没心没肺;贾宝钗的美丽娴雅、处事圆滑、含蓄聪慧;王熙凤的狠毒果断、秀丽爽朗、大胆狡猾……在作者的笔下,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十分真实,既不显太贬,也不觉太褒。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整本书看似写了无限春光烂漫的红楼春梦,实则是揭开了封建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最终红楼梦断。合上书,我久久不能自已——我已离开红楼之梦?亦或是我早已沉浸于红楼梦中……

《红楼梦》读后感征文题目七

《百态红楼》

《红楼梦》,这本书是清乾隆年间,曹雪芹写的原名为《石头记》的小说。当时全书只有80回,后来由高鹗补全了后44回,定名为《红楼梦》,它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主要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这本名著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贾宝玉非常顽劣而且屡教不改,整天不好好学习就知道玩,不务正业。林黛玉虽然很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却很爱哭,时不时就会痛哭一阵。王熙凤伶牙俐齿、机敏善变、精明能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却又有些心狠手辣、笑里藏刀使许多人都很怕她。妙玉美丽聪颖,心性高洁,很尊重贾母她们,却看不上普通人民,遭人嫉恨。正是因为这些人物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了她们悲剧的命运。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命运扣人心弦,作者的写作功底真的是不容小觑。

红学里有很多分枝和学派,有人研究《红楼梦》的历史的轨迹,探秘《红楼梦》里说的是哪朝哪代的故事;有人研究《红楼梦》里面描写的食物,做出了美味的红楼美食;有人认为高鹗补的44回《红楼梦》曲解了曹雪芹的本意,又自己续写了《红楼梦》……我想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本不一样的红楼梦吧。

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里的诗词歌赋了。据说曹雪芹花了十几年,共增删了5次,才写成了这部文学名著,所以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他字字斟酌的结果,有的诗代表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其中有《红楼梦》中的开头诗:“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还有讲述林黛玉和薛宝钗命运的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都让我记忆深刻。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要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红楼梦》”。是的,《红楼梦》是一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的好书,是一本每个年龄段都可以去读的好书,让我们一起“读好书,好读书”!

《红楼梦》读后感征文题目八

《寻梦红楼》

弗洛伊德认为,梦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红楼一梦,隐述国史家史,一场惊天迷梦!


-->> 2/3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征文题目十篇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征文题目十篇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