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上我们了解了托尔斯泰的几部作品,当老师在讲解《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时,还让我们看了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并由美国女星苏菲·玛索主演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不能像文字一样将人物的思想与心理描写的特别细致,所以我特意又找来《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来细细品味。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书中有着两条几乎是平行的线索,我们甚至可以将之看成是两个剧场:一个是以安娜为中心,一个以列文为中心。而中间,全仗奥布郎斯基一家的连接,才使一部书不被分成两部。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表面上似乎是在写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失足的事情,而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借由此文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高层首长卡列宁的妻子,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年轻的伯爵渥伦斯基。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用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并在当时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从而展开了一场爱情悲剧。经历了重重波折、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以及遭受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打击后,与渥伦斯基那所谓的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被遗弃,最后安娜身着那一袭与渥伦斯基初次见面时自己所穿的黑色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卧轨,结束了自己绝望的爱情与生命,安娜独自承担了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的后果,给人们留下了无限悲伤。
有人说在描写女性的作品中,《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无疑是一流的,在万千作品的女性人物中,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最为丰满的一个。她敢爱敢恨,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这无疑是极具反叛精神的。当时的社会婚姻只不过是政治的附属品,是极为物质和利益化的。因为婚姻大都并非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所以很多人在婚后会出现有情人的行为,但是人们为了名誉、地位却极其虚伪的维持着这种表面的婚姻关系。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却在这种情况下突兀的显示出了自己的疯狂,对真爱追求的疯狂,记得小说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这无疑是她的真性情,而这一“不检点”的举动也将她的私情“暴露”了出来,并且在事后疯狂的她竟然还对丈夫说出了“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这样的话。 安娜爱她的儿子,用她的话说儿子是她的命根,当她想用自己的名誉换儿子时遭到了拒绝。她曾经是社交界的名人,可是却因为她对真爱的追求而遭到了社会的巨大压力,受到种种冷遇,社交界不能容她,连她旧日的亲戚朋友都拒绝与她往来。可是这些还不是主要的,令安娜伤心的是自己受到了那个她奋不顾身爱上的渥伦斯基的冷淡,一场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终于在这种打击下结束了自己的年轻生命,是抗争还是悔悟?安娜·卡列尼娜是那么的真实、血肉丰满,读到她死去的时候,仿佛一切就发生在眼前,她的故事和她的那种反叛精神使她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当然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还塑造了渥伦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宁等许多在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最具光辉的,最为激情与活力的。
虽然小说只是以家庭婚姻为基本单位而展开的,但托尔斯泰目光十分的锐利,并且能够穿透生活的壁垒而发现隐含其中的”真实”。托尔斯泰是一个图解自我观念的作家,不管是早期还是晚期作品,主题上的联系十分清晰,他的小说是真实的,是当时俄国的“一面镜子”。而这来自于他的智慧,来自于他敏感而浩瀚的心灵,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他的诚实。我相信托尔斯泰和他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一定会触动着当时乃至今后很多的人。
记得老师在讲完《安娜·卡列尼娜》时说:“当爱情成为一个女人生命全部的时候,也就是她悲剧生活的开始。”虽然不能只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安娜·卡列尼娜》,但是,相信看过这部书的女性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都会有更大的触动,托尔斯泰的安娜死了,死在了19世纪的俄国,但是托尔斯泰想表达的安娜思想还在,并将与《安娜·卡列尼娜》一直随时间辗转下去,不再是悲剧。
读安娜卡列尼娜心得体会范文3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是一部美不胜收而又博大精深的著作。本书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形象——安娜,通过主人公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出版社在做宣传推荐的腰封上写的是——一个女人用生命追求真爱的故事。其实这句话并不尽然,安娜确实为爱情而活,但她所追求的“爱情”里有太多自我的偏执,沉迷,以及“不管不顾”,在短暂的“甜蜜”里,遍布了饱满的,消沉的,看似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却是人性里常见的“痛苦”。
“痛苦”是欲望的一面镜子。安娜是上流社会里优雅,迷人的贵妇人,安娜的迷人之处,还不在乎她长得很美,她整个身姿所显露出来的妩媚和优雅的风韵,她那可爱的脸的表情中还有一种特别温柔,特别亲切的意味。只一面,安娜便迅速的虏获了彼得堡花花公子——伏伦斯基伯爵的爱慕。伏伦斯基是抵挡不住安娜的魅力的,安娜雍容,潇洒,优雅,同时又快快活活,生气勃勃,她明亮的目光中,有流光溢彩,她能讨得上流社会男人的倾慕,也能让很多上了年纪的公爵太太们喜爱她,至于年轻的太太们以及贵族小姐们,在安娜面前,便黯然失色了,既不由自主得被安娜吸引,又渴望拥有安娜的迷人,安娜太亲切了,做事情总是很周到,又很温柔,太太们嫉恨她。在安娜的名声日益败坏时,太太们的努力是功不可没的。
人依靠自己,是无法荣耀地胜过自己并罪恶的。
安娜的悲剧有其必然性,在她的人生中,出现了伏伦斯基,或者伏伦斯基式的人,她还是会被吸引的。她后来对人生的绝望,就是由对“爱情”的绝望开始的。安娜认为自己虚伪的丈夫——卡列宁不爱她,卡列宁在意的是自己的名声地位,在上流社会的交际场所里,所赢得的尊重。当然,卡列宁确实有问题,他不是合格的丈夫,有时候还很糟糕。在面对的妻子“出轨的丑闻”,他的态度是——“在我采取措施维护我的名誉并且把我的意见通知您之前,在外表上保持体面”——可见他确实是个很糟糕的丈夫。伏伦斯基和安娜的关系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彼得堡,而多数青年人很羡慕伏伦斯基,因为卡列宁身居高位,而这种关系,可以在社交界格外引人注目。讽刺的是,伏伦斯基的母亲在知道儿子的艳事后,起初感到很得意,因为在她看来,没有什么比上流社会的风流韵事更能为一个漂亮的年轻人增光的了,她的小儿子长相漂亮,交流广泛,是一个侍从武官,有教养,很聪明,家里有钱有地位,又十分招人喜欢,和善,大有前程的人。结果听说,如此“大有前程”的小儿子不肯担任委派给他的一个“很有前程”的职务。只是为了留下来,好经常同卡列宁夫人约会,引得有些上层人士对他的不满,伏伦斯基母亲的态度一下子就变了。
以上就是读安娜卡列尼娜心得体会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读安娜卡列尼娜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