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后感心得体会3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这《西游记》啊,可谓是妇孺皆知啊。一些小孩子,一般是图个新鲜,或者是看看里面孙悟空的神气,并没有领悟其中的真谛。我这次看,与以往可谓是天差地别啊,对其中的一些道理,也算是有深刻领悟吧。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孙悟空那种正义大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
《西游记》有着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外,还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众多情节中,我记忆最清楚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和《三打白骨精》这两回。
《孙悟空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自称“美猴王”。去东海龙宫得到“如意金箍棒”。又去阴曹地府,把猴属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龙王、地藏王去天庭告状,玉帝最后请孙悟空管理蟠桃园。孙悟空偷吃了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天宫。玉帝再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助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帮助,最后悟空被捉。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很多天后依然毫发无损,还在天宫大打出手。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这些看了《西游记》所得到的启示都是终身受益的,这也使我明白了读好书,读名著的重要性。
《西游记》读后感心得体会4
我喜欢经典,更喜欢读经典。
我读过精美缠绵的《红楼梦》,读过扣人心弦的《西游记》,读过荡气回肠的《三国演义》……但我最喜欢的就要属《西游记》这本名著。书中的故事总让我爱不释手,沉浸在美妙而传奇的情节中……
《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晓行夜宿,历尽艰难险阻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他们一路上降妖除魔,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了真经,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作者吴承恩在书中描绘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一心想取得真经的唐僧,有能降妖除魔、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有老实忠诚、默默无闻的沙僧,还有好吃懒做,马马虎虎的猪八戒。而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他嫉恶如仇,一双火眼金睛,能看出妖魔鬼怪丑恶的嘴脸;一根能变大变小的神奇金箍棒,令妖魔鬼怪闻风丧胆。我还佩服他足智多谋。想尽各种办法救师傅于危难之中,虽被师傅误解,但仍然忠心耿耿,一心保护师傅去西天取经。
《西游记》不但故事精彩,还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
就拿这次期考数学来说吧,考试前,经过复习,模拟,再复习,再模拟考。然而几次模拟考试,我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看着试卷上刺眼的分数,心里象刀扎一样疼,没精打采地趴在桌面上,悄悄掉下了“金豆豆”。难道我的成绩就上不去了吗?几次复习还是这样,莫非女孩子真的就学不好数学?我有点气馁了。这时,我想起了《西游记》,悟空护送师傅取经,一路遇到各种困难却从不低头,而我遇到点困难就打退堂鼓,这怎么行?想到这,我拿起课本,把不懂的和经常做错的题目抄在本子上,耐心地重新再做,一次次练习,直到弄懂为止。终于在期考的时候,考出了96分的好成绩。捧着试卷,看着那红彤彤的分数,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流传至今的名著《西游记》,竟蕴含着那么多的道理和启示。我学到了要像沙僧那样老实,踏踏实实地做人;像孙悟空那样对事明察秋毫,明辨是非;像唐僧那样做事不气馁,而不能像猪八戒那样马马虎虎。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被别人误解或者受到委屈,但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我们必须学会忍耐,坚持不懈地去做,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我们的目标。
这就是经典给予我们的财富,它已超出了作为“书”的价值。它传递着正能量,引领着我们前进。
在成长的道路上,让我们与经典为伴,与经典同行吧!
《西游记》读后感心得体会5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歌,是对“西游”精神的一种提炼和概括,既写出了“西游”披荆斩棘的艰辛,更反映了一路向前的无畏乐观。
大唐贞观十三年九月,正是的“数村木落芦花碎,几树枫杨红叶坠”的秋深时节,唐僧迎着清霜,披着明月,西出长安,踏上了取经之路。虽说是如来的得意弟子金蝉子投胎转世,可此刻的他,只是一个肉胎凡身的和尚。他不知道前方山有多高路有多远,不知道有多少豺狼虎豹等在路上,也不知道有多少毒魔恶怪正眈眈虎视着他那能让人长生的皮肉口滴涎水。他当然也不曾期待有几个神通广大的徒弟来斩妖除魔“保驾护航”。他的心里只装着一件事:取经。他的脚下只有一条路:西天。伴随他一起上路的,是求取真经的信念和永不退缩的意志。哪怕落入妖魔之手,饱受绳捆线绑笼屉蒸煮之苦,几度命悬一线,可是只要一脱险境,他又会立刻踏上西行的路。
与手无缚鸡之力的唐僧不同,三个徒弟都不是凡夫俗子。他们个个都能腾云驾雾斩妖除魔,去往西天对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的事。然而,他们却跟随着唐僧亦步亦趋,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一个踏踏实实的“取经人”。期间,也闹过误会与争执,取经的团队也几乎分崩离析。然而,他们三个谨记着对观音菩萨的承诺--“护送取经人”,一而再再而三放下嫌隙,各展所长合力驱魔,最终护送唐僧取得真经。十四年的取经路,孙悟空从一个冲动的石猴成长为沉着冷静的“斗战圣佛”,猪八戒和沙和尚也完成了对各自罪愆的救赎。他们的西行路,是一条坚守承诺自我成长的路。
师徒四人奔走在取经的路上,而各种妖魔鬼怪也奔走在各自的修仙之路。他们有的脱胎于草木,有的幻化于禽兽,都为了在神仙之列占有一席之地而奋力修行。然而,对于成仙的渴望使他们的内心成了一座焦灼的火焰山,为了达成目的,他们不择手段,尤其是听说唐僧肉可以延年益寿便使尽手段欲施毒手。对长生的渴望让他们失去了理智,甚至忽视了孙悟空的金箍棒。可怜的他们,自以为走上了终南捷径,却不料反因此失了修行,丢了性命。
不论是仙是妖,都有自己要走的路。尘世间的每个人也一样。赶路的时候,既要抬头看天,也要低头看地,关键是不要走上岔路。
以上就是《西游记》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心得体会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西游记》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