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课程理念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确定为三维目标,这一维度不仅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还要求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针对不同的课文,我们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精心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学知识学技能的过程中,深切地体验各种情感,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陶冶自己的情操,做一个有高尚人格的人。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品,特别是教材要求背诵的文章。基于此,我一直严格要求学生背诵那些必背书目,要求他们必须到我这里过关。这些文章的背诵,有助于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对他们自己的作文写作也大有裨益。
针对现今高考有默写的考题,我在学生背完课文后,我还组织他们全篇默写,加深印象,记住字词。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中学教学的要求,多年来,学生注重的只是写和读的能力,忽略了说的能力的培养,而说的能力对学生的成长与处世尤为重要。因此我坚持尽量给学生多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
作文是中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半壁江山,所以在教学中得高度重视并从高一抓起,一是训练每个学生都作文过关,二是培养好写作能力优秀的学生。在本期的作文教学中我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课堂作文训练,二是课外阅读和作文能力分点训练。训练的重点是议论文的写作。
总之,高一语文教学工作责任重大,作为老师的我们只有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考虑学生的需要,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让他们爱上语文,比企鹅取得优异成绩。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学生刚接触化学,刚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实验更感兴趣。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要记的知识比较多,比较集中的特点。我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不失时机表扬学生,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可见表扬鼓励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倡导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教师多表扬和鼓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使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愉悦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有一次我请了一位并没有举手,但是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的学生出来做用排水法收集他呼出的气体的示范。当他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实验后,我就对着全班学生夸他:“你做得很好!你为全班做了一个正确的示范,全面同学都应该多谢你!”就是这一句夸奖,竟如同一幅灵丹妙药彻底改变了他。原来他是一个学困生,在以后的化学课中我都经常表扬他,从此,他渐渐甩掉了落后的帽子,成了班上的佼佼者。
三、贴近生活,充分利用化学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挖掘素材,充分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①(燃烧及缓慢氧化)探究燃烧条件?灭火的方法→解释“天火”“鬼火”等自然现象;②(质量守恒定理)探究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变化→解释煤燃烧后剩余的灰烬比煤的质量少;③(甲烷)农村沼气的使用前景、西气东输、常见。化学纤维的简单区分;④(酸碱盐)胃酸病人用药调查、自制酸碱指示剂、水垢的成分及除去、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教学中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
四、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几十种元素及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癣归纳、补充的能力 另外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实验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10月18日,我有幸参加了曲靖市数学教学竞赛观摩活动。聆听了来自各县、各学校的教师的精彩授课,从他们的教学中我更深刻的体会了什么是高效课堂、体会了教无定法、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各个教师的讲解都非常生动,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尤其是富源县胜景中学程丹丹教师讲授的《平方根》一课,使我印象深刻。她的讲解生动,构建了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让我受益匪浅。
以上就是中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中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