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最新(2022)

时间:2022-10-12  分类:观后感

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那么天宫课堂第三课又做了哪些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什么收获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最新(2022),欢迎阅读!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1

“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15时45分开始,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

科学知识浩如烟海。没有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便难以在科学之海奋楫行舟。此次太空授课上新,中国航天员将邀请广大青少年在地面同步尝试开展相关实验,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天宫课堂”会继续以天地互动的方式,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普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孩子们在教学相长中,学会独立思考、明辨是非、举一反三。于是,探求科学真谛的潜能被唤醒,科学精神的种子被深植于心。

有人说:“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追求真理,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当你在浮力消失实验中看到,太空里的乒乓球可以处在水中任意位置而不浮出水面,便会真切地懂得,浮力其实来源于重力引起的液体在不同深度的压强差。当你看到人在太空中实现转身自由有多难,就会明白任何物体发生转动都需要借助外力矩的道理。“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在“润物细无声”的太空授课中,发现的快乐和实验的成功会让孩子们形成追求科学的强烈信念,为将来发现真理、掌握真理、捍卫真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太空教师”王亚平却说,她觉得自己既是推动的“那一朵”,也是被推动的“那一朵”。因为太空教师为孩子们打开了中国空间站到地面课堂的大门,也引起了孩子们的各种奇思妙想、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太空科技的畅想。这让人不由得憧憬,有一天,这些孩子们将怀着科学精神,奔赴浩瀚的星辰大海,成为未来科学发展的主人。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2

所有梦想的萌发,都可能来自生命体验中一次微小的触动。“天宫课堂”给许多青少年带来了这样的感受。这堂跨越浩瀚宇宙的太空科普课,已经是中国空间站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来自神舟十三号的“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用一系列有趣的太空小实验牵引着无数青少年的目光,在他们心中播撒下科学的种子。

青少年是国家科技创新人才的后备力量。一个国家的崛起,从青少年热爱科学开始。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对科学的兴趣,对后续学习以及是否从事科学领域工作有重要作用。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但总体水平依然偏低,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任重道远。当我们为“天宫课堂”的精彩连连点赞时,教育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和家长应该思考得更深远:堪称科普示范课的“天宫课堂”,其精神内核是什么?能给科普和科学教育工作带来哪些灵感?

如果我们想让更多的青少年拥有创新能力、科学梦想,科普和科学教育一定要“下沉”。这一方面意味着我们要有意识地让科学走下“神坛”,揭开神秘的面纱;另一方面要善用互联网等工具,打破时空距离,让优质科教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

“天宫课堂”是科普“下沉”的生动实践,在以上两个方面有着很强的示范意义。“冰墩墩被抛出,沿着原有方向匀速前进”“水在表面张力下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在约45分钟的授课中,3位航天员动手操作太空抛物、液桥演示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原理的思考。特别是“冰墩墩”的出现,放大了科学实验的趣味性,瞬间拉近了青少年与科学的距离。而借助中国卫星跟踪与数据中继传输系统等技术力量的加持,高大上的“天宫课堂”得以跨越星辰大海,飞进每间教室、每个家庭,与地处天南地北的青少年亲切互动。

科学是“玩”出来的,不可能靠“刷题”刷出来。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与国家科技发展程度、教育整体质量等因素环环相扣。过去一段时间,在一些地方,青少年所接受的科普教育还比较有限,科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还一直存在。不少学校看重对个别优秀学生的培养,忽略了对大多数学生科学兴趣的激发。再加上受应试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往往缺少对科研方法的了解。如此下来,被置于“神坛”的科学总披着面纱,高高在上。牛顿定律不只是几组公式,万有引力不只是书上的名词。青少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或亲切可感的场景中,观察与思考有趣的现象,并通过动手操作一窥其中的奥妙。如此,科学才能走进青少年的内心,这也正是“天宫课堂”坚持的基本原则。

脚踏实地不断尝试,在失败中探索前进,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很多科学家传奇故事中最动人的地方。一个人可以不做科学家,却不能没有科学精神。面对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有科学素养、科学思维,才会更好地怀有创造精神去完成各类工作。这也是科普和科学教育的重要普适价值。“享受”科学探索中的失败,是科学教育中的必修课,也是摘掉科学高冷标签的好办法。在“天宫课堂”的太空浮力实验环节,王亚平就遇到了“难题”,并向地面课堂的学生们“求助”。这个互动探究、共同进步的设计格外珍贵,体现了科学精神的内涵,应成为科普和科学教育中的基本要素。

“天宫课堂”利用科技的力量,让科普“下沉”的做法值得长期坚持。目前,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特别是科学教育的硬件资源、教师资源在不同地区还有一定差距。就拿各类科普教育基地的分布来说,还多集中在省会城市。三、四线城市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尚显不足。因此,在推动科普资源均衡发展过程中,要探索建立覆盖中小学的教育平台,让不同区域都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提升硬件支撑的同时,探索教育人才援助计划,鼓励科学家、科普工作者进校园,并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对于科普教育基地比较缺乏的地区,相关部门要利用好科普大篷车等重要活动载体,帮助青少年在家门口感受科技的魅力。

共赴星辰大海不是神话,无论是身处繁华喧闹的都市,还是偏远寂静的乡村,每个青少年都拥有仰望浩瀚星空的权利,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把科普做得更接地气,把科学教育做得更加扎实,青少年奔跑的步伐才会更加有力。


-->> 1/2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最新(2022)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最新(2022)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