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看到你,二十二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数字。而现在,这个数字串起了一段段许多人不愿回忆的往事。历史不能遗忘,或许仇恨可以放下,而那些满是伤痛的坑坑洼洼也应该被岁月抚平,因为生活还在继续。而我也相信,你应该有着更深的含义。
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如何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简简单单的叙述:从过去到现在。有人说,这对于受难的老人及其亲人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也有人说,这也许是一种解脱,让羁绊的受伤的心灵得以释怀。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惟愿这能减轻她们些许的伤痛。这一次,我不说历史,历史就在那里。不说仇恨,也许仇恨早已不复存在,扎在老人们心里的到底是什么?岁月走到这里,更多的是沧桑啊!
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在纪录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说起过去的时候,有的老人哭着说不想提了,显然可以看出那段屈辱的往事给她们带来了极深的伤害,这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同时,我也看到了她们的孤独与无助。中国现在可以说是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了,这个群体需要的关爱与陪伴,我们应该如何去守护,这需要我们深思。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轮回,从呱呱坠地到摸爬滚打,到最后的返老还童。老人和孩子一样,需要的更多是陪伴。无奈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背井离乡,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他乡买房置地,更多的是漂泊。不是所有老人都愿意迁徙,或是因为想着落叶归根。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故乡的大树已不再茂盛,而那个巢则日渐空虚了,呱呱坠地和返老还童变成了留守。片中老人喂流浪猫的那一幕是我想起了奶奶,还有被我奶奶喂过的流浪猫……
生活不易,但我们可以让心态变得简单。海南的那几位老人令我心生敬佩之意:耄耋之年,生活还能自理,洗衣做饭。我想,这必然离不开乐观开朗的态度,离不开对生命的热爱,离不开对生活的向往。其中有一位老人这样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愿你我都能以感恩之心去对待这个世界的每一份恩赐。希望中国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以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这也是一位幸存老人的心声。是啊,仇恨不能永久,希望和平长存。社会还是那个社会,爱的旋律不会消逝。治国、平天下也许有点泛,修身,齐家不应该遥远,践行在点滴上。
世界很美好,一呼一吸都能感受到。玫瑰也带着刺,但这丝毫掩盖不了它迷人的容颜。生活不曾想过伤害你,那些你遇过的荆棘,都是它与生俱来的,我们理应包容对待,就像生活包容你我的任性一样,陪着我们慢慢成长。漫漫岁月,常回家看看,那个生根发芽的地方,那里有期待已久的陪伴!
二十二观后感篇4
去电影院前 ,我特意备了一包纸 , 因为在看这部电影之前, 我看了很多的影评, 竟然会看得眼眶湿润, 看电影之前我想起了一本胡塞尼书写的一句话 :每一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 ,都会有一张灵魂。我以为电影会激荡人心, 可是并没有 ,那包纸也最终没有派上用场。 看完后我才反应过来, 原来我忽略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它是一部纪录片 ,他向我们展示了慰安妇最真实的感情 ,我内心并没有受到阵阵击打 ,也觉得没有那么震撼人心 我觉得很平淡, 很宁静 ,我原以为电影会大部分讲述慰安妇所经历的, 但这电影展示最多的是那些年过九十的阿婆的生活, 有和子女一起住的 ,又独自一人在敬老院生活的 , 电影的片段也几乎是老人们在生活的琐事, 喂喂家禽 ,做做饭 ,洗洗衣服 ,佝偻着腰。而这些 ,都与我们平常看到的老人无相差 ,我原本这么想 。
可是有一位摄影师说:“ 她们现在其实挺开心的,我们的任务也是让她们开心 ,每次我们来看望她们的时候 ,她们都会非常开心, 但是只要问到慰安妇的事情 ,她们眼泪就流下来了 。”我听完这句话 ,突然明白 ,她们看似伤痛已被岁月磨平, 似乎也经历平平, 可其实她们的内心仍然被痛苦折磨 ,整整七十年。 所谓的记不起来, 其实只是痛苦让她们不敢回首 。 电影好几次都让我起一身的鸡皮疙瘩, 让我眼泪差点掉下来 ,尤其是老人们说着就捂着脸说不下去的时候 ,但是她们所经历的, 我们无法体会 。这个纪录片只能让我们铭记历史 ,却不能抹平她们的伤痕 。电影的结尾 ,有一位阿婆的话被打在了荧幕上 ,让我们跟日本人好好相处。 这朴素的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但是一个不承认历史的国家, 又怎么能被历史承认呢。 影片中的摄影师很多都是照顾阿婆们十几年的 ,十几年一直为慰安妇的权益与日本人在法律上斗争, 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也让我很佩服。 还有一点就是之前一个新闻说在二十二的电影院里一男子因为笑出声而被攻击, 我也认为应该严肃对待 。
可今天看电影的时候 后排也总是传来笑声, 我也知道他们为什么笑 ,电影里的阿婆们都已年过九十, 几乎都是口齿不清, 每个动作也缓慢迟钝, 但是我同样奇怪他们怎么笑得出来, 他们怎么毫不掩饰的嘲笑。 所以 ,去看就以虔诚之心 。还有,导演郭柯承诺票房收入将全部捐给“慰安妇”相关公益组织,所以大家都去支持吧 ,了解这件事的历史 ,不管你是什么身份 ,反正我们都是中国人对吧。我认为一个人,起码要了解我们国家,才不愧于生活于此。 电影也许没有像经典片那样震撼人心 ,可是影片却完全真实, 当然如果你什么都不了解 ,不是严肃对待,那别去看了吧 ,这样对你来说也没什么意义。
二十二观后感篇5
《二十二》作为一部记录片的意义远大于其作为一部纪录片的意义。
你看得没错,我说的也没错。
作为一部记录片,导演郭柯并没有让它变得那么得优秀,至少,在很多人的指摘中已经点到了他的硬伤。这是一部缺乏叙事的纪录片。无论他在接受采访中怎么表达自己就是要描绘她们的日常生活的意旨,他都没有通过镜头,通过镜头的叙事把他的意旨流畅地表达出来。我看到的不是世事的风俗画,不是一个整体,不是《清明上河图》中的酒旗与篙橹它们是汴梁风俗中的一部分,它们又构筑了汴梁风俗图景的亲切面貌,从橹到酒旗的视角转换,你依然身在张择端笔下的汴京。我看到的是一幅拼接画,她们共处过一个大时代,她们有共同的命运遭际,她们终究也要背负苦难坚强的`生活下去。但是,她们是她们,她们命运石子在导演的小心呵护下,在水面泛起涟漪,一个,两个,三个,等到第四个的时候,导演拍拍你的肩膀,看,另一颗石子掉落泛起涟漪,一个,两个,三个如此循环,直到落幕。以至于在今天整个观影过程中,我没有遭遇躁动,也没有遭遇啜泣,却遭遇了邻座熟睡的呼吸。
我可以理解导演的善意,这是这个商业时代下拉开面纱才能透漏出来的善良与人性关怀。但是,我只能感到可惜。我不愤怒,也不想诘难,我就觉得可惜可惜导演还没有达到二者皆能兼顾的纯熟境地,或者可惜,时间在催促,一直在催促,这种催促反映在老人们走向生命终点断崖式逝去的仓促上,时间没有给郭柯时间去再磨练纯属,老人们等不到他纯属了然后留下故事然后再走向生命的终结。很可惜。
也是在这个层面上,他身体力行地为后代面对残酷历史留下了一个温柔的视窗。手法不够纯熟也不新颖,但足够把你的冲动压制到最低,控制好流淌在沟回中的信息,然后,再向前迈一步,看到贯穿慰安妇受难女性一生的生命流转犹如片尾那个用笔画勾勒,没有脸孔却友善的少女轮廓。导演用110分钟在你耳边轻声道,喂,她们不是历史的注脚,不是符号化存在的集体名词,而是鲜活的个体生命。在洞悉战争与生命磨难的时候,这支纪录片的温度就好像双手握住一颗冰冷的石头,然后递到你手上,石头依然坚硬,但有人的温度。这就是《二十二》作为一部纪录片最让人动容的地方,它的存在远大于它作为一部影片的存在。
这个夏天,我们经历了《战狼2》这种商业片站在风口起飞,打破票房纪录成为现象的奇迹;也看到了《三生三世》粉丝锁场的闹剧;还经历了跪地求票房的愚蠢营销;同样,还有《二十二》这样的影片,背负着沉重的使命却没有展现出使命的负累的影片,它有温度,它专注到内容本身,专注到内容所承载的人文情怀,同样的也是必要的,它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成为中国史上最卖座的纪录片。这些现象都会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成长留下的生长纹,在经历这些青春期的疯狂躁动,往复周折,试错,纠正,再试错之后,它面前的将是成人世界的逻辑。那个时候,请不要再下跪,请不要再锁场,也希望不必再担心一部好电影没有相称的票房。
以上就是二十二观后感,二十二观后感5篇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二十二观后感,二十二观后感5篇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