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感悟精选10篇

时间:2022-04-28  分类:观后感
工匠精神在于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明始终在延续中发展,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种口口相传和手手相传,在一代代传承中不断精进和发展,在一次次自我否定中求得新的突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其实就是建立在工匠精神基础之上的发展。试想,如果没有工匠精神的传承,我们吃的将永远停留在茹毛饮血上,我们穿的仍然是树皮茅草,我们住的一直是简易窝棚,我们用的可能还是简陋工具。因为没有工匠精神,就不可能有“钱不湿”的效果,就没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嫦娥五号、奋斗者号、6G技术更是无从谈起。

党员干部要拿出卖油翁的工匠精神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具有卖油翁精神的大国工匠们。各行各业都需要技术领军人物,没有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党员干部身处飞速发展的时代,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全才,但一定要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本专业的“卖油翁”,在本职岗位上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做一名高素质的时代工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添砖加瓦”。

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感悟七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好的规划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而“工匠精神”内涵的创新、精益、专注等内容与之不谋而合。因此,要坚持系统思维和长远眼光,坚持谋定后动、规划引领,把“工匠精神”融入科学城市规划。

以“谋创新”传承,唱好地方“一台戏”。曾几何时,城市规划崇洋媚外乱象频生,小城市跟着大城市学,大城市跟着外国学,中国城市面临的是历史文化传承不可持续,有可能引发“特色危机”的境况,这实际上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对此,“工匠精神”包含的注重传承、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座城市都有一段历史,任何发展都是在历史基础上的发展,“根深方能叶茂,源远因而流长”,但是传承不能产生束缚,需要在新的时期有新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的理念政策为擦亮城市的金名片赋予了新动能。从北京立足千年古都形成的“控增量、促减量、优存量”的城市更新思路,到“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再到智慧城市时代杭州率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参与城市规划的实践。通过科学城市规划,在传承中保留地方底蕴,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又在创新中展现时代活力。

以“绣花针”功夫,下好全局“一盘棋”。“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高起点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能健康兴旺发展的城市,离不开精益求精的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用两年时间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地勾勒发展蓝图,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谆谆告诫:“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不要留历史遗憾。”先规划再建设、先管控再发展。要以“绣花针”功夫般细致精益的态度做城市规划。无论是去年暴发到目前仍然形势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还是近期河南、浙江多地因突降暴雨形成的内涝灾害等,都是对城市功能的一次次挑战。所以我们要重视城市规划的全局性、整体性,在注重空间外在的“形”同时更不能忽视功能才是城市的“魂”。基础设施是城市功能的载体,要规划好、建设好、运营好。不仅要推动城市生命线工程向分布式布局转变,扩大抵御突发事件的纵深空间,提升水电油气热等智能化管理水平。还要加强灾害防御工程和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应急避难场所、疏散救援通道系统建设。在社区医疗配比时根据周边的居住情况合理布局,使医疗卫生管理更加均衡等。以“绣花针”功夫在方方面面体现城市规划的智慧,让群众时时刻刻享受城市规划带来的便利,下好城市规划这一盘大棋。

以“钉钉子”精神,绘好长远“一张图”。“工匠精神”追求专注就是着眼于细节的执着、坚持的精神。钉钉子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同样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成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根据正确的蓝图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习近平总书记表示,网上有人给我建议,应多给城市留点“没用的地方”,我想就是应多留点绿地和空间给老百姓。如今,雄安新区的“千年秀林”茁壮成长,杭州的西溪湿地水草丰美,黄浦江边的“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城市的“绿色留白”“战略留白”越来越突出鲜明,所谓“没用的地方”,腾挪出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巨大空间。合理的规划会让城市受益良久,而重大的错误决策消耗的不仅是公共财政,更是政府公信,让城市后患无穷,所以要通过强化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守住城市规划不折腾、少失误的底线;让决策者少一些短期政绩,多一些长远留芳;让城市建设少一些“油渍”,多一些“光芒”。“城,所以盛民也”,一个城市的领导班子会更替,但不变的是世代安居于此的老百姓,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因此更不能“一套班子一台戏”,要立足长远,一张蓝图绘到底。

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感悟八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要厚植“工匠精神”,共同守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赓续人类文明。

以“工匠精神”,保护好人类文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云冈石窟、布达拉宫、故宫等,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这一张张“金名片”,更要以时不我待的气势,打响象征着我们华夏文明的“金名片”。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大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做到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以“工匠精神”认真细致做好正定古城保护、首都城市规划、潮州古城修复以及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三明万寿岩遗址保护和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另一方面,要创新方式方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声音”让文物开口说话,让大批文物、古迹、遗产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更加鲜活精彩。在群众的口口相传中,让文化故事走进街头街尾、寻常巷陌,“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人类文明在共同保护中代代相传。

以“工匠精神”,传承好人类文明。“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以“工匠精神”执着专注于保护工作。我们不仅要把保护中华文明纳入中小学生课堂,还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推广,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唤起广大群众的认同感和喜爱感,共同加入人类文明的保护和传承队伍中。我们要深刻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要在不断前行的路途中不忘初心、铭记历史,学习借鉴优秀发展经验,保护和传承好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

以“工匠精神”,利用好人类文明。一方面,我国作为文明型国家,始终秉承着“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和理念,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相互促进的大道。自21世纪以来,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先后对山海关长城、避暑山庄等世界遗产进行集中修缮保护和开发,实现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成为重要文化旅游胜地,接受世界人民观览,更为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独木难成林,我国也将始终注重加强全球合作,并不断提高合作水平,积极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推进人类文明实现欣欣向荣,让子孙后代享有更美好的未来。

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感悟九

公元105年,湖南耒阳人蔡伦利用树皮、麻头、旧渔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植物纤维纸,人类文明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造纸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科技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古法造纸”的五大主要工序——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和透火焙干。步入新时代,年轻干部的成长成才过程也如同“古法造纸”一般,只有精心做好“人生”中每一道“工艺”才能最终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以“斩竹漂塘”之法沉淀“才气”。“古法造纸”从选料到成纸要历时半年之久,其中第一道工序“斩竹漂塘”就要耗费一大半的时间。古代造纸的工匠通常在芒种节气前后上山砍竹“杀青”,然后将截断的竹子在就地开挖的水塘内浸上100天,取出来用力捶洗,使青壳和树皮脱掉,目的是让竹料软化。基层就像是让“竹子”软化的“池塘”,也是年轻干部实践锻炼的“练兵场”和经事成长的“大熔炉”。年轻干部要补好基层这一课,不对分配的工作怨天尤人,不对所处的环境怨声载道,乐于在一线捶打磨炼自我,少点“书生气”、多点“泥土气”,深入到实践中去练、走入到群众中去学,始终坚信在基层这个“大池塘”中,只要甘于“沉下去”,就终能让自己“立起来”,从而不断积累应急处突的经验,练就干事创业的过硬才能。


-->> 4/5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感悟精选10篇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感悟精选10篇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