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系列航天思政课观后感,“中国空间站”系列航天思政课观后感5篇

时间:2022-04-24  分类:观后感
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争取投身到航天事业当中,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一份贡献,说不定的有一天你将看到我坐着自己研制出来的航天飞船在各个星球间穿梭,那时你千万不要惊讶哦!

“中国空间站”系列航天思政课观后感4

7月6日上午,我参加了一次小记者活动——参观航天科技展。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渴望当宇航员的心情,航天科技展令我难忘。

我们在展厅里面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造卫星、载人火箭还有催雨火箭等新奇的航天器,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体验航天员训练设施”和参观东方红一号了。

我们来到了大厅里。这里人山人海,人们排着一长溜的队伍。他们这是在参观什么呢?好奇心驱使着我向带队老师提问,老师告诉我,这是一个“体验航天员训练”的一个机器,坐上它,你就可以体验宇航员训练时的真实感受了。我心想:哇,是航天员训练的机器,我这个未来的航天员一定要率先体验训练的感受呀,我跑到人群后面排队,等了10几分钟,就轮到我了。我迫不及待地上了机器。机器开动了,机器快速地旋转起来,我只觉得眼前一花,天旋地转。我后悔了,我后悔上了这个机器,可是已经晚了,我被它摇得快要把内脏倒出来了。下了机器,我还是头晕眼花。一路上,我想:当一名宇航员原来是这么不易呀,这次体验,使我更加坚定了信念,我要加强锻炼,为以后当航天员做准备!

我们继续往前走,又到了一个大厅,我们拜访了各式各样的航天飞机模型朋友们,令我最着迷的还是“东方红一号”了。带队老师给我们详细介绍,我知道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按时间先后顺序,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它的主要任务是向太空播放《东方红》乐曲,同时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它是我国第一个卫星,它是我们中国的骄傲,它一飞冲天,带着我们飞向太空的理想与梦想扬帆起航!

这次参观航天展活动,让我领略航天的神奇与美妙,让我体会到了宇航员叔叔的辛苦与不易,他们是好样的。我长大也要当一名宇航员,勤勤恳恳地为国效力!

“中国空间站”系列航天思政课观后感5

我国载人飞船已经成功上天。这位伟大的航天员就是杨利伟。

航天员的训练是艰苦的。要完成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需要经过千锤百练。

航天员的基础理论训练共有13门课程。航天员虽然都有大专以上学历,但经历长期的飞行员生活,重新坐下来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加之许多课程非常陌生,困难可想而知。航天员白天上课,晚上做作业,课余时间也抓紧学习,就是外出疗养也不忘背英语单词。就这样,基础理论学习结束考试,航天员门门课程都达到良好以上。体质训练是长期的。飞行员的身体素质都很过硬,但航天员对体重、耐力、速度、灵活性、柔韧性、肌力等方面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他们按照训练大纲要求,坚持每周3次、每次2小时的体质训练从不间断。为了控制体重,不少航天员坚持每天跑5000米。在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运动会上,中长跑项目的第一、二名都是航天员。

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实际上是向人的生理极限挑战。比如,超重耐力训练,要求飞行员在5倍重力加速度的条件下,持续2至3秒,而航天员却要在8倍重力加速度的条件下,持续40秒;前庭功能训练,训练中,要求航天员自旋转、振动或坐在离心机中,用4倍重力加速度转动并突然停止,还要求闭上眼睛转动脑袋。此外,还有许多训练。

我国航天员的失重飞行训练是在俄罗斯航天员训练中心进行的。有时一个架次飞了12个抛物线,我们的航天员一个都没有吐。俄方人员敬佩地说:中国的航天员素质真好!

专业技术训练、野外生存和救生训练、飞行程序和任务训练……这些项目要反反复复进行,确保真正执行航天飞行任务时“万无一失”。

训练是艰苦的,考核是严格的。在5年的时间里,航天员圆满完成了所有项目的训练。

航天员面临的是非常危险的训练,而他们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艰苦训练。我们要学习航天员的奋斗精神,努力学习。



-->> 2/2 文章结束,返回第一页

以上就是“中国空间站”系列航天思政课观后感,“中国空间站”系列航天思政课观后感5篇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中国空间站”系列航天思政课观后感,“中国空间站”系列航天思政课观后感5篇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