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渐进性原则。德育导师要根据受导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和认知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逐步提高受导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学习能力。
(5)保密性原则。德育导师在施导过程中,要尊重施导学生的个人隐私,不随意泄漏、评价受导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的要求,德育导师的主要职责是:
1、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帮助、指导受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关心受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受导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
3、关心受导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4、指导受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受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
5、经常与受导学生家长及其它科任教师沟通,全面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
1、组织机构:
(1)为保证德育导师制实施工作的正常运行,由书记室、校长室、政教处、团委、年级部的有关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以教学组为单位,落实好德育导师人选,明确职责,经常、及时、细致地开展转帮工作。
(2)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x
副组长:x
组员:xx等心理辅导室成员及各班班主任
2、管理制度在实施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导师聘任制度、受导学生档案制度、定期谈心与交流制度、定期家校联络制度、定期例会制度、导师培训制度、导师考核和奖励制度等,使导师的工作和管理有章可循,逐步规范。
(1)导师聘任制度:
根据自主、公开的原则,以每个教学班为单位,教师采取个人自荐和集体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由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最终确定名单,颁发聘书。(35周岁以下的教师要人人参与)
(2)受导学生档案制度:
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受导学生。原则上每班10--12人,家境贫寒、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单亲家庭等特殊学生群体应优先予以考虑。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提出受导要求。
A、通过填写表格建立受导学生个人档案。导师要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学生每月的表现、每次考试成绩记录及分析等。
B、定期谈心与受导学生交流。
C、德育导师要定期与家长进行联系。具体时间由导师确定,但是每月至少应有一次以上的联系。联系的方式应该多样化,提倡导师进行家访,每学期至少应有一次以上。
D、每月最少两次参加受导班级的班团活动课,并能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
以上有关内容必须记载在《德育导师工作手册》中。
(3)定期例会制度:
学校德育导师制指导小组定期召开例会,交换意见,讨论问题,决定事项,总结工作。校级一般每学期召开二次,年级段一般每月召开一次,班级一般每二周召开一次,每次会议都要做好记录。
(4)导师培训制度:
学校德育导师制指导小组要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举办德育导师工作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导师的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
(5)导师考核制度:
学校德育导师制指导小组根据下列四种情况,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
第一、每位导师的工作手册记录情况。(20%)
第二、受导学生和家长对导师工作的评价。(20%)
第三、受导学生的实际表现(包括品德和学习情况)。(20%)
第四、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评价。(20%)
第五、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的评价。(20%)
第六、考核等第分为优秀(90分以上,包括90分)、合格(90分--60分)、不合格(60分以下)。
(6)导师奖励制度:
A、考核合格及以上的德育导师,在学校年度考核中另加分(由校务会讨论后确定)。
B、学校对担任德育导师的教师优先提供外出学习机会。
C、设立“优秀德育导师奖”。
D、学年为合格者以上(包括合格)的导师视作半年班主任年限。
E、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导师,不享受以上A、B、C、D的奖励制度。
正确处理实施德育导师制的二对关系:
1、正确处理德育导师与教学的关系。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目的是为了纠正长期以来“教书”与“育人”彼此脱离的现象,通过德育导师制,真正落实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因此,德育导师既要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状况,也要指导他们学会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正确处理导师与班主任的关系。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实施德育导师制是班主任工作的有力补充,不是取消班主任,也不是以导师取代班主任,班主任也可以担任导师。在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将德育导师对受导学生的个别教育与班主任对班级的全面管理有机整合,两者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合效应。
3、正确处理导师与家长的关系。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子女,导师应多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导师应尊重家长,讲究与家长联络的方法。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及质量,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营造优美的育人氛围,树立良好的校风。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育人作用,履行人民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职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指导,真正构建起“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机制,以“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宗旨,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我校德育工作新模式。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1、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初步形成学校“全员育人”的局面。
2、实施亲情化、个性化和全员化的育人模式,不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通过“一对一”、“一帮一”的指导,重在过程,动态把握学生的成长、发展轨迹。
(一)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内容。全员育人导师制是一项全新的育人制度,其主要内容是育人。全员,是指育人工作的全员性,全体教职工参与育人。学生与导师建立学导关系;导师对所带领的学生负责,并对其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帮助解决思想、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困惑,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形式。全员育人导师制的主要形式是导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在这一模式下,班主任仍然是班级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而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则成为导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在教育过程中,导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及学生家长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对学生共同关照、全员育人的目的。
全员育人导师制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且有效的补充,是在学校德育办、各级部及班主任的统一组织安排下,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思想状况、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摸底调查,将教育引导部分学生的任务分解到任课教师身上,使每位教师成为多名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导师”的德育工作机制。“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对象由班主任摸底,各级部主任把关审核确定;主要针对行为偏差、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个性发展有特殊要求,以及在集体授课条件下,潜能难以得到充分发展的学生。本年度,为我校“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尝试起步阶段。每位任课教师(班主任除外)需要受导多名学生;具体到每位任课教师受导哪位学生,由各级部教研组长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协商确定,并报德育办备案;班主任老师对班级全体学生负责,不指定受导学生,也就是说班主任应对班级上、中、下所有层次的学生进行受导。通过对受导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思想引导和生活指导,带动、影响、促进所有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而为全面育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师要将每一位受导学生当作一个课题去研究。主要内容是: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阶段性培养措施,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一对一的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长、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实施教育关怀。每位教师每月至少要与受导学生谈话一次,每学期不少于四次。学期结束时,由各级部教研组长将谈话记录收齐,交至德育办。
以上就是导师制实施方案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导师制实施方案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