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
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
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
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
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
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
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
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
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长篇小说个人读后感篇3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读了《红楼梦》以后我很喜欢这句话“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红楼梦》长篇小说个人读后感篇4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里面描写的是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爱情故事。宝玉和黛玉原本是一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恋人。
但在那个封建制度下,不得不分开。宝玉屈从于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薛宝钗。结果却以林黛玉病死,贾宝玉出家,薛宝钗孤独终身而结束了这个爱情悲剧。其实《红楼梦》并不只是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就如曹雪芹在书的卷首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它里面还隐藏着许多未解之谜,值得我们去探索。例如书的开始有一个叫“甄士隐”的人,他的真实含意就是:将真事隐瞒的意思。还有一个叫“贾雨村”含意是:假语村言,是借着老百姓的嘴去说,去流传……
《红楼梦》里隐藏的秘密,读一次是看不出什么的。它需要你去反复的去研读、去探索。如果一下能看懂,那还要“红学家”干嘛呢!曹雪芹真是厉害,我一定要把《红楼梦》研读下去,把里面的秘密挖掘出来!
《红楼梦》长篇小说个人读后感篇5
最近,我在看一本名为《红楼梦》的书,这可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十分有名!我读了其中的故事感触颇深,今天我就来写写关于这本书的故事和感受吧。
《红楼梦》讲述的是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他们分别是:贾家、史家、王家以及薛家,他们之间发生了无数悲欢离合的凄凉故事。故事围绕着贾家展开,贾家在这四大家族中是最有势力也是最富有的家族,但因为贾家开支多,并且没有节制,所以害的倾家荡产,又因为贾家也曾做过许多贡献,所以最后还是留下了一些家产。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中许多人渐渐死去,贾家的大公子贾宝玉也看破红尘,做了和尚。
这本书让我体会了很多东西,其实古代和现代是一样的,在故事当中,虽然这四大家族很有钱,权利很大,但最终还是落得悲惨结局!引发我思考的是,造成他们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看完一整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就是因为有些官员总是自私自利,不顾百姓的安危和利益,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腐朽最终不得善终!
我同时调查了一些关于这本书作者的资料,《红楼梦》的作者原名曹雪芹,他本人就是这本书中贾宝玉的原型,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警戒世人不要被名利迷瞎自己的双眼,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以上就是《红楼梦》长篇小说个人读后感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红楼梦》长篇小说个人读后感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