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是随利而转移的,并无定见,他们在自身没有危险时,热衷于低成本爱国。但一旦有事,他们往往并不敢往上冲。
如果怒他人之拂逆,必欲使之顺从,就会采取霸道手段,诛除异己。时间长了,就会成为不可一世的权臣,给自己带来祸患。如果在他人的反对面前能够动心忍性,修炼自己的心性,委曲求全,而且还以没有“对立面”而忧心,这才是圣贤的用心。
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样的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誓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段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
就在儒家精神世界崩溃的前夜,曾国藩这个最后的精神偶像出现了,好像是儒家这位长寿老人临死前的一次回光返照。传统的人格之美集中在曾国藩身上,在风雨飘摇的末世做一次告别演出式的呈现,绚烂而又凄婉。
写在后面:
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到达的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局限。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腐朽政权的失败。虽然乱世造英雄,可在看到他自叹“精卫填海、杜鹃泣山”时,还是不禁潸然泪下。生在一个已经不可救的王朝,曾国藩拖着病体,创办湘军平定太平军、兴办洋务运动、奏请派遣第一批留美学生……推动这个古老而多灾多难的国家向前走了一步又一步。
这本书确实是赚足了我的眼泪。尤其是他从小时候人人都说没有天赋、天资差的孩子成长为朝中重臣,那一路的艰辛与际遇真是特别震撼。
很慢很慢的看完了这本书,仿佛跟着曾国藩去晚清中国走了一遭。从小到大在历史书上学的知识,我摇头晃脑背了无数年洋务运动中的曾国藩和李鸿章,终于不再只活在平面历史中。我进入了那个社会,那个荒唐而疲惫的时代,亲自认识了活生生的他们。
借用书中看到的作者的一句话:他不是天才,却比天才走的还要远。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800字篇7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全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与我而言,书中作者的几个观点让我感触良多:六弟因考试失利等等原因向曾国藩抱怨自己命不好时,曾国藩“暗笑他志向太小,心中所忧虑的不够大。”,只道:“君子立志,要以胞民于为器量,以内圣外王为功业,才不辜负父母双亲的生育之恩,不愧为天地之间一个大写的人。”——我不禁想起了自己面对眼前的某一次失利时也无奈地抱怨命运不公、客观条件限制的情景。但与“六弟”不同的是,我早已习惯于接收到身边大多同龄人相似的回应和感叹,所以读到作者的回言时,我大受震撼。
的确,在崭新的、无与伦比的时代下,我们青年人“心中所忧虑的”更加不能仅仅局限于此:南极冰川急剧萎缩,北极熊流浪至废弃的气象站居住;奥密克戎的肆虐,毒株不断变异;全球化之下各国间的暗流涌动、危机四伏;北京冬奥会上面对众多不友好的邻国声音,我们应该如何海纳百川而又自立自强……
时代的舞台,让“君子之所忧也”,不在仅仅只是“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而是要如何“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迎接人类共同的挑战。
从“人民”到“人们”再到“人类”,这是一场注定充满着艰难但无比伟大的历史性跨越。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我们要明白,恰恰是在跌倒的时候,奋斗才能凸显其意义。“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因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影响世界,年轻的你我或许都该这样追求。“人生在勤,勤则不匮”,惟愿“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800字篇8
所谓“读后感”,应当主要谈谈感想,而“感想”二字又应当分为“感”和“想”。读《曾国藩家书》,我所感为惭愧,随之想来又是遗憾,并在最后终究归入了不甘心。
惭愧啊,惭愧。想来幸亏已经过去了两百年,倘若曾公来当世走一遭,看见我这副模样,他大概还以为是哪家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罢,而这样的纨绔子弟尚且被认为是“读书人”,被认为是懂得事理,未来可期的年轻书生,简直可笑。读曾公写给他那“四位老弟”的信,恍惚间自己便是“四位老弟”之一,但又不能应答与完成他对我这“老弟”的种种期盼和要求,有时甚至背道而驰,然而他又一如既往的那样期盼你,认可你的天资,夸赞你的进步,解答你的疑惑,抚慰你的痛苦;然后又一条一条地给你提建议,反反复复地说,温和耐心地说,好像他真的相信你一定会照着他说的做,并且从中得到收获,慢慢成长成一个完满的人。如果曾公读了这番话,相必他又要说不过是尽他所能,对你有帮助便是好的。但从我心里讲,我哪里担负得起曾公这一份“帮助”呢?
遗憾啊,遗憾。曾公尚能将千年前的韩昌黎视为良师挚友,且文章、诗歌、书法、经义皆视为必修之学问,有本有源,曾公之世尚未断于文脉,合于并处于传统之中。而今不过两百年后,“传统文化”四字涵括了一切传统学问,并被视为专门专业的领域,文脉好似失去了血液的流动,并被一拨人加以解剖和研究。对于曾公来讲,千年前大唐的韩昌黎不过是隔代的前人;而对于我们来讲,两百年前的曾国藩和韩愈一样已同为隔世的古人。读《曾国藩家书》,就好像听遥远的岸上的父亲在对风雨飘摇的大海上的儿子的呼喊,他虽声嘶力竭,却总无奈波涛如怒。
不甘心啊,不甘心。曾公的种种教诲真就那么难以到达吗?那他岂不是白费了口舌、心思与笔墨。岸上的父亲固然看不见海上的情形,但海上的儿子岂能不知道到父亲的心意。现世的我能读到这份家书,岂不是证明他已在两百年前朝我奋力呼喊,有心告诫我们这些后人不该忘掉的道理。其实这些道理很简单,不过是“立志”、“恒心”、“增长见识”等种种人尽皆知的内容,但他那么诚恳地劝导着你去实践,以他自身的人格作为鲜活的榜样,于是种种阻止你的因素都会让你不甘心,并对你自身的情况感到惭愧,对你的周遭感到遗憾。
以上,便是我读《曾国藩家书》的真实感想。曾公那么诚恳地写下这些文字,并传给他的后人,供百代人共读,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我想这所谓“家书”绝不仅是曾家,而应当是整个汉家。
以上就是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800字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800字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