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描写了留学生方鸿渐回国后两年的情感生活和种种经历,以及他身边的一群灰色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叫做《围城》呢?它是取自一个法国寓言,“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话说得很富有哲理,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遭遇这样尴尬矛盾的境遇,每每想到这句话总让人会心地一笑。
小说的前半段是写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两人的感情纠葛,方鸿渐这个人善良而软弱,聪明而虚浮,胸无大志,一事无成,就像赵辛楣对他的评价-“你这个人不讨厌,但一点用也没有”。他在爱情上也极不果敢,顾虑太多,结果让自己越陷越深,难以自拔,两边都翻了船。我个人觉得,方鸿渐和唐晓芙真的很可惜,如果方鸿渐多一点勇敢,结果就肯定不同了,可他却偏偏是个懦弱的人,好好的一份爱就这样错过了。后半段写的是他和赵辛楣等人去内地三闾大学教书的经历。一路上李梅亭、顾尔谦二人的丑态百出以及三闾大学里面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演绎出了一场场闹剧,生动地描绘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伪善丑陋的一面。其实与其是他们是知识分子,倒不如说他们是一群打着知识分子的幌子招摇撞骗的猥琐小人,他们是读过书,可本质上跟市侩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多了一些虚伪和狡猾。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写这些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读罢小说,你会发现其实所谓的知识分子并不像看上去得那么冠冕堂皇,他们也是人,也具有人的一般弱点。而钱钟书先生对他们的讽刺批判是那么的深刻尖锐,真的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这种自我剖析精神。
总之,我个人认为是非常经典的,希望你们也能喜欢。
《围城》小说读后感5
又读《围城》,感觉很不同,尤其是对于孙柔嘉的印象,感觉孙柔嘉并非如大多数人的评价,处心积虑,把方鸿渐拖入围城,他反而是认准目标,努力实践,不离不弃,对生活、对家庭从来没有失去信心的正面形象。相对几乎所有男人的梦中情人唐晓芙而言,孙柔嘉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象征,一个理想。
在《围城》里,身逢乱世的人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以知识分子为主的主人公,活在自己的围城里,面对着转瞬即逝的财富、事业和爱情,经历着人生的幻灭,电光石火的美妙,注定只是回首的惘然。
在乱世,活着就是一种成就。
当然,钱钟书之写《围城》,对于战争只是点到为止,书中的人物并没有在战争中悄然而逝,他们依然以一种常态生存,战争对于他们仅是一种不和谐音,一种避重就轻的背景音乐。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总有一些东西会深留在人心中,吹尽黄沙始见金,那些人性的.美好,人格的魅力,对于生活的挚爱,是怎样的围城都不能围困,多久的历史都不会冲淡的。
《围城》小说读后感6
寒假的一天,读高中的女儿问我:妈妈,你读过的钱钟书的《围城》这本书吗?第一次接触《围城》,还是读书的时候,听很多同学推荐过,那时只是随便地翻翻,并没有认真的体会其中的含义。妈妈,你喜欢唐晓芙吗?我觉得唐晓芙是这本书里最完美的一个人物。女儿对着我津津乐道。为了和女儿有共同的话题,寒假,我终于仔细的读了一遍,读完以后,对这本书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围城》在人物塑造及语言的幽默上首屈一指的。在描写一个小孩外貌时,为了表现眉毛与眼睛离得远,文中的语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动而活泼,让人发笑,却能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还有说鲍小姐穿着很暴露,文中说她是局部的真理,因为真理总是赤裸裸的.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却不显得庸俗。在刻画一个十分小资、小器的商人形象时,这位商人的语言中便总夹杂着鼻音浓重的英语,而他那自以为自得的考婿方法,是在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作者时而尖酸刻薄,时而肚量大得惊人,让人琢磨不透,却又像那样真切的发生着。
作者在文章中两次提到过围城.一次是通过苏小姐说出来的: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另一次是方鸿渐在甲板上的感慨: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在本书中,作者所展示的围城现象主要是婚姻和职业,以此表明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这是一种人生哲学的问题。方鸿渐就在不停地进城出城,这似乎多少说明了人总有一种盲目性,不停地奔走反复。这也带给人些许对人生的茫然人的性格是围城,人的经历也是围城……这一堵堵城墙将一个人牢牢地围住,制约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使他演绎出一幕幕的悲喜剧,也使他终究成为一个被堵在城墙之中的鳖。
杨绛女士曾说过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句话便很好地为世人诠释了围城心态。人要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让自己的生活多几分舒适,少几分带着牵挂的苦楚;多几分快乐,少几分带着瑕疵的不如意。珍惜现在,就是要避免让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再有遗憾;脚踏实地抓住今天,充实今天,完善今天,在今天这张纯洁的白纸上画下美丽的历史画卷。从某种意义上说,珍惜了今天,就等于延伸了自己的生命长度,升华了生命的意义。拥有知足,就拥有幸福。有时候,什么值得珍惜,什么应该放弃,自己也会有困惑、迷茫之感。那些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答案,等待时间来检验吧。重要的是,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活会更加美好,笑容会更加灿烂!再也不要在所谓的围城中进进出出了。
《围城》小说读后感7
随着翻完了《围城》的最后一页,我才用力揉了揉酸胀的眼睛。掩卷沉思,又让我陷入对婚姻、爱情的深深的思考中。 这应该是至少第三次读《围城》了。第一次读应该是在大学,那个时候闲散时光很多,在学校里面处理盗版书籍的摊子上看到《围城》,花十块钱买了下来。记得一边读还一边用笔把里面的错别字给纠正过来。即使这样也没有减少我继续读下去的兴趣,因为无论事实阅历多少,遇到钱钟书老爷子这么有趣的人都会被折服的。
故事从上世纪30年代讲起,主要是男主角方鸿渐与5个女人的情感纠葛。此书一出,“围城”一词大热。书中提到“围城”的含义是感情和婚姻方面,尤其对婚姻生活有感悟的人总喜欢对那些渴望婚姻和对婚姻好奇的人说“婚姻真的就是个围城”,也不知道现在持续下降的结婚率和连年上升的离婚率跟这种天天被熏陶的观念有没有关系,城外的人对城内的生活兴趣降低,城内的人还想呼吸城外新鲜的空气。
书里提出的黄金观点岂止一个“围城”?在一个所有人都觉得你该结婚的年龄读《围城》,越读越感觉这可以列入婚前情侣共同必读刊物了,虽然这书已经出了多年,但是书中提到的情侣相处问题和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在新思想带领下的年轻人跟思想仍然很封建的长辈之间的矛盾在今天看来仍然新鲜不过时,问题还是那些问题,只是遇到问题的人变了,婚前情侣如果能一起读读,交流下对书中一些事情的看法,估计婚后和谐美满的概率会被提升很多。
钱老爷子把方鸿渐这个人物作为主人公是很有代表性的,他身上的懦弱和惰性在大多数平凡的人身上都能看到,所以他的痛苦也跟大多数人类似,能引起多数人的共鸣。让赵辛楣成主人公,会让大多数人很绝望,因为他太优秀了,出身好长得好充满智慧又有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这种人是的确存在的,但是离我们生活的圈子有点遥远。
方鸿渐也是因苏文纨的关系才能跟赵辛楣相熟并生出这后来的一件件事情来,所以说方鸿渐这人这一辈子本事没多少,全靠运气撑,运气毕竟只能作为生活的助力,最终达到什么样的层次还是要靠实力说话,方鸿渐最后把生活过成这个样子还是自己实力的最好诠释了,所以,年轻人,永远要靠自己。
千人千面,每个人读《围城》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我们会对恋爱中的情侣或者已经步入婚姻的人们有谁说不会在方鸿渐和孙柔嘉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我看来,方鸿渐身上集齐了渣男的种种品质,没能力还大男子主义,想不清楚就拉着孙柔嘉踏入婚姻,与其说是为了负责,其实更是为自己的懦弱买单,他从来就没想过自己到底要什么,也没想过自己到底能担负起什么。
以上就是《围城》小说读后感,《围城》小说读后感10篇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围城》小说读后感,《围城》小说读后感10篇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