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片段读后感,《追风筝的人》片段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时间:2022-07-13  分类: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片段读后感800字3

故事开头写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之间的友谊,与善良勇敢的哈桑不同,阿米尔生性胆小懦弱。一场风筝比赛从此改变了两个人的的友谊。阿米尔在眼看着哈桑受侮辱与欺负时,他没有像哈桑保护他时一样为他挺身而出,而是选择了退缩。

为了让自己远离对哈桑的愧疚,阿米尔栽赃给哈桑迫使他离开了这个家。二十年后阿米尔由美国重返阿富汗,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和哈桑的死讯时,万分惭愧的他踏上赎罪的旅程,从儿时宿敌的手中救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阿米尔最终做回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追回了他的风筝。

作者的笔下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有的只是平实却细腻的笔法,平实的文字间一遍遍的对人性作出了考问。在面对重要的人受到伤害时是选择不顾一切挺身而出,还是为了保护自己而袖手旁观呢?面对亲人时那种渴望被认可与赞赏的心理;面对爱情的到来时犹豫不决与躁动不安;面对家庭生活中的烦恼与辛酸时的压抑,面对国家的战乱与分裂时的心痛……一切的一切在作者的笔下被真实的反映出来。

主角阿米尔最终在“追风筝”的道路上变回了一个真真正正的男子汉,他不在胆小怕事,不在自私自利。面对妻子索拉雅无法生育的消息时,他选择不离不弃,陪伴在妻子身边;在好友拉辛汗重病之时,他不顾危险重返阿富汗;在得知哈桑的儿子还在阿富汗时,他撇去了以往的胆小懦弱,与儿时宿敌阿塞夫搏斗,并从他手中救出了索拉博。没有虚伪与矫情的桥段,没有无病呻吟的冗长篇章,作者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描写的淋漓尽致,每一字每一句都敲打人心。

合上书本仿佛还能看见儿时的哈桑追着那枚蓝色风筝奔跑的身影,那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似乎还在徘徊在耳边,对于哈桑来说,友谊便是那枚风筝,为了追逐友谊,他愿意付出所有,带着他的真诚忠心陪伴在阿米尔的身边;就像命运中某条纽带,由阿富汗来到美国的索拉博,在经历了侮辱,战争,失去亲人的痛楚后,他就像被抽空了灵魂的傀儡,脸上没有了小孩原本应有的天真与笑容,唯有风筝才能激起他眼中的一丝涟漪,勾起他嘴角的那抹弧度。

追风筝的人——这枚风筝可以是友谊,爱情,亲情,亦或者是善良,正直,勇敢。但对于阿米尔来说,这枚风筝是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只有追到了他,阿米尔的人生才算完整。或许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么一枚风筝等着我们去追逐,它象征着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拼凑我们灵魂的一块碎片,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大胆去追吧,就像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片段读后感800字4

在我上高中之时,在我的一次月考当中,当时的语文试卷上出现了一篇《追风筝的人》节选,当时里面的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深深地打动了我,以至我现在还深有感触。为此,我特地去看了这本小说,读了《追风筝的人》之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了解,它关乎友情,关乎亲情,更代表忠诚,代表爱。

在这本小说中,阿米尔和哈桑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可是因为身份的不同,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然而,哈桑对阿米尔的情谊与忠诚,从未因这些元素而受到影响。在我看来,哈桑说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时,那种真挚,那种坚定,超越了任何标签的束缚。阿米尔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的父亲对于哈桑的关心要多于自己,在我没有看到后面时,我也同样的困惑。后来,我终于理解了。每当阿米尔受伤害的时候,哈桑总是冲出来保护他。然而,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之间的友情也破裂了。当阿米尔看到哈桑被人欺辱却无所作为,默默离开,这件事始终折磨着他,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是阿米尔,我会不会上前一步去帮助哈桑还是像阿米尔一样默默离开,但现在我也没有确切的答案,因为我并没有亲身经历,因为一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这世上并不是所有的事都有因果,有一种东西,没有因为,没有所以,只是付出,这叫爱。可是,当习惯了平常的爱,就会感到理所当然,这就会导致犯错。当阿米尔的懦弱使他和哈桑的友谊出现了裂痕,但阿米尔并没有去弥补,而是千方百计的赶走哈桑,以便让自己感到好受一些。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摧毁给别人看。人生,总是在最后悔伤害别人中度过,小说中的阿米尔就切身体会了这种感受。

成年后的阿米尔和父亲逃到了美国,在那里遇见了自己心爱的姑娘,也成功娶到了她,但他仍然活在哈桑的阴影之下,但由于一件事让阿米尔得到了救赎。在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之后,他知道了哈桑原来是父亲的私生子,也终于懂得了父亲对哈桑的关爱从何而来。读后感·为了救赎自己的灵魂,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哈桑的孩子索拉博。

在这本小说中,让我感动的还有小说最后的结尾部分。中年的阿米尔跑在孩子当中,去为索拉博追回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当年为他所奉献的友情与忠诚,阿米尔在这一刻也为索拉博做了。

在这本书中,它打破了等级观念,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友善,它表达了不是所有的阿富汗人都向往血腥和暴力,这是一本灵魂自赎的书。也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自赎,因为人无完人,谁都可能会犯错,让我们去做一个追风筝的人吧!

《追风筝的人》片段读后感800字5

这本小说以阿富汗为创作环境,以近五十年来阿富汗的历史为写作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因为少年时自私软弱,犯下内疚终生的错误,后移居美国但始终心怀愧疚,最终在拉辛汗的指引下,踏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而重返阿富汗赎罪的经历,也让阿米尔逐渐变得勇敢坚强、富有责任,最终获得了灵魂的救赎。

主人公阿米尔出生富裕,家庭殷实,与忠诚勇敢,聪颖善良的仆人哈桑一同长大,主仆身份的尊卑与宗教信仰的差别,并没有过多的呈现在这两个孩子身上,他们一共度过了快乐安宁的少年时光。对于阿米尔来说,哈桑身上所拥有的勇敢聪慧、单纯真诚的优秀品质,也让他十分嫉妒。

读到这段时,让我想起了一个名字——李伟杰,是我童年暑假在同里的玩伴,依稀记得比我大一岁。我们都是从老家来过暑假,所以常在一起玩。我们坐在电脑前一起打拳皇,键盘上四只手拼命敲打,我不会发大招,他不肯告诉我,所以总是我输。他喜欢拼装玩具,在古镇的那头才有卖的,我害怕路上不安全,最后是在他的怂恿下过去买,一路上满是激动又不安,像是一场冒险。晚上我们会在空调屋里看海绵宝宝和奥特曼,很晚了就睡在一起,夜晚他把被子裹走我被冻醒。有一次我们用捡来的门票去逛景点,口很渴,但是我们不愿意出来,就嬉皮笑脸的跑到洗手间去喝自来水。记忆里好像只有这么多了,但我很惊讶现在还记得这个名字。原来和哈桑一样,那时候李伟杰身上所拥有的阳光活泼,专注热爱的少年感,是我不曾具备的。

书中的风筝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象征含义。在阿米尔少年时,追逐风筝象征着渴望得到冷漠父亲的认可,所以他努力追逐,成为斗风筝大赛的胜者。而后,由于自己的软弱怯懦,背叛了忠于自己的哈桑,每当想起风筝,就会牵扯出内心的愧疚与悔恨。在小说结尾,阿米尔与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再次放飞风筝,象征着过错得到弥补,人性得到救赎。

书中除了对故事情节的叙述,还穿插战争动乱对家园破坏的刻画,时局动荡不安,城市满目疮痍,人民伤残贫困,饱受战争之苦。文字不仅包含了阿米尔对于少年生活的追忆,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家园的热爱,以及对和平的渴求。将阿富汗曾经美好生活的细节,和如今的深重苦难,真实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本书曾是美国畅销书前三甲,作者也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并且书中涉及俄国对阿富汗的战争的情节。虽然本书长期畅销于美,但在俄国的销量可能要另当别论。

合上书本,其实这仅是一个关于弥补错误的故事,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丰富内涵。



-->> 2/2 文章结束,返回第一页

以上就是《追风筝的人》片段读后感,《追风筝的人》片段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追风筝的人》片段读后感,《追风筝的人》片段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