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书,也能使你心情愉快,在知识的海洋遨游是一件无限快乐的事情
当然,教育孩子,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不然,与孩子沟通的时候,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话题,我们无言以对。只有丰富的知识,你传递给孩子会有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并且能匹配给孩子确实需要的内容。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不错的教育书籍,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成长是密不可分的,当然有许多的年轻人并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人生需要经历许多的路口,当有一个爱你的父母为你指点迷津,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会少走许多的弯路。许多的80后,90后已经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我们不妨借鉴一些优秀的方式方法,淘汰一些落后的教育方法,与新时代的孩子共同成长。
《亲爱的安德烈》学生读后感5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一个中年接近老年的女人与她成年的儿子之间3年的通信。
这本书的语言直接到让人感到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两人之间的感情不断地在变化。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那扇无形大门的母亲。与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对的是一个青年对不母亲的不屑与桀骜,可随着母亲的渐渐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所谓的为了稿费而写,直到纯属是想要与母亲交谈而已。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心灵,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信念、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虽然懂得那些孝敬父母懂事的大道理,却永远也做不到,父母的一句关心,会被我当成唠叨。我只顾着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在背后,有着一双关切的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着你回头来看看她。
龙应台用她优美具有色彩的语言向我描述了父母的无奈与辛酸,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家,在等着你。
陆陆续续的终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一个18岁的孩子可以有这么深的文化底蕴,思想境界和人文关怀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的那颗温柔感恩的心时刻萦绕在我的心头,他的对于高尚生活的向往让我羡慕。看了他的文章,我才知道原来港大的学生也和我们内地的学生有异曲同工的地方,英语看和读没问题,但是根本无法交流。看了他的文章,我对欧洲开始向往,向往每间咖啡馆的静谧,向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悠闲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平静,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更多的东西,比如艺术比如环境比如贫困比如真正的生活。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适合阖家观赏的书籍,母亲可以从安德烈的字里行间知道现在的同龄人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轻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着龙应台那一封封饱含关心与爱护的回信,也许对父母会有更多的理解。
《亲爱的安德烈》学生读后感6
不是第一次读龙应台的作品了。我喜欢她的文字,坦率、冷峻又透着一丝温柔。在众多的母亲之中,她是那种理智型的,疼爱孩子还能理智地去爱孩子。我从她的身上学到了为人母的智慧。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儿子合著的,其实是安德烈和母亲思想的交锋。方式是独特的,也很具吸引力。我想象着也有那么一天,十八岁的女儿坐在我对面,我仔细端详她:脸上没了稚气,有股冷冷的气质,她甚至刻意和我保持距离,不让我亲她,不让我搂着她,抱她,就像小时候那样。她不让我呼她的小名,特别是在她的同学面前。这些我都可以忍受,可我不能忍受的是她说话的语气,好像在向我宣言:她独立了,不再依赖我。我真的不适应,这可怎么办?我可爱的小棉袄,你当真要从我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了吗?要让我再一次地体会阵痛的痛苦吗?一个生命从母体中分离出去,第一次让母亲感受到的是迎接新生命的喜悦,第二次却是不舍。
还好,女儿今年十四岁,我还有这么多年的时间去宠她,抱她,了解她。也给她机会认识自己的母亲,就像书中的安德烈那样。这将是我们此生永远不会忘记的岁月。
我读到第二十八封信《给河马刷牙》,对里面的一段话印象深刻:“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发现自己也是一个患上了焦虑症的妈妈。对不可知的未来提前忧虑:担心孩子成绩不好考不上好的大学,担心就业形势不好找不到好工作,担心孩子不能有优渥的生活。却从没有问过女儿将来喜欢干什么,是否快乐。
去年发生了一件事,我希望是这样的:期末考试在紧锣密鼓中结束了。两天后我收到女儿的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和预期的差别很大。我冷静地想了想,然后和她爸爸谈了谈,思前想后,我们决定不再批评她。我想孩子已经努力了,为什么还要和“邻居家的孩子”比呢?我们也来一次灵魂的谈话,我听得很仔细,她说的很尽兴,那一刻,我感觉我们不再是母女,而是惺惺相惜的朋友。事实其实是这样的:我吼了女儿,爸爸严厉批评了她,说的话也很难听,把她所有的努力都一笔抹杀了。
我宁愿这一幕没有发生。看了龙应台给儿子的信后,我把这段话认真仔细地誊写下来,拿给孩子看,拿给她爸爸看,并把它贴在了客厅醒目的地方,时时警醒自己。
以上就是《亲爱的安德烈》学生读后感,《亲爱的安德烈》学生读后感8篇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亲爱的安德烈》学生读后感,《亲爱的安德烈》学生读后感8篇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