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小说《人生》读后感,路遥小说《人生》读后感怎么写

时间:2022-06-23  分类:读后感

《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路遥小说《人生》读后感,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路遥小说《人生》读后感怎么写1

路遥《人生》中,黄亚萍的一首有明显暗示的小诗,在高加林面前浮起了一道靓丽的彩虹,而高加林误以为是一座通向更广阔世界的桥。高加林为了自己的前程,和刘巧珍在大马河桥上分了手,和黄亚萍开始了罗曼蒂克的恋爱。他们双方父母虽然都反对,但依旧阻挡不了两个“任性的孩子”的恋爱的热情。

心有不甘的张克楠的母亲向地纪委揭发了高加林走后门工作的事,高加林因此被遣回农村,和黄亚萍的爱情也因此无疾而终。虚幻的彩虹毕竟不是桥,没有让高加林走得更远,反而让他从城市突然跌回农村。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诗仙李白。

李太白于公元742年8月被唐玄宗一道诏书宣进京城长安,当时诗仙心情颇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了长安,他只得了个“翰林供奉”。公元744年春,也就是进京一年半的时间,诗仙就上书请求还乡,“帝赐金还乡”,个中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诗仙得罪了高力士和杨贵妃,遭到了排挤;有人说,诗仙酒后泄露了宫中秘密,玄宗不悦,疏远了他……

玄宗的诏书,在李太白的头上突现一道彩虹,诗仙原以为凭自己胸中之才可以平步青云;谁知不受玄宗待见,识趣的李太白请求还乡。这纸诏书,没有让诗仙走上仕途;它只是虹,看起来很美,却不是天梯,不能让诗仙踩着它走向辉煌。

年届不惑的诗仙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智力平平的凡夫俗子呢?很多时候,我们,尤其是年轻的时候,总是一厢情愿地把眼前突现的彩虹想象成渡己的桥,误以为踩上去就可以到达“人生的巅峰”;孰不知,一脚踩空,瞬间就跌回原点,甚至会跌得头破血流。

因此,我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踏出自己的人生之路。遇河搭桥,不奢想一步登天。美丽的彩虹,虽然好看,我们可以远远地欣赏,赞叹一番,仅此而已;河上的小桥,虽然笨实,我们可以放心地踩过,到达彼岸,流连一番。

路遥小说《人生》读后感怎么写2

书中的人物处于不同社会阶层,基本可总结为:

1层:巧珍(好看,没文化,有钱,农民)

2层:高加林(好看,有文化,穷,农民)

3层:张克南(不好看,有文化,有钱,城里人)

4层:黄亚萍(好看,有文化,有钱,城里人)

下层的都在渴望着上层的。人人都有追寻美好的权利,这无可厚非,同时,当这个美好远远大于你的能力,即使你拼命努力一时得到了,也需要处处细心呵护,随时承担有可能失去它的风险。

圈层相同门当户对的结合相对来说更稳定,比如巧珍和马拴。身份阶级差别太大的组合需要有一方承担和付出的更多,但这个人也能收获许多他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可以说风险与机遇并存。

在小说中的那个年代,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是何等的困难啊!换成其他人有这个条件,应该也会像高加林一样不甘心一辈子在山沟里蹉跎。他挣扎着向外扑腾,代表和鼓励了多少以前和现在仍在挣扎的农村青年啊!只不过,他的努力是有限的,时代大背景是一只更强大的手,轻轻一拨,便可将人的命运转了又转。

感情上,总是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如果高加林仍然是记者,选择和巧珍在一起,我估计也不会太幸福。巧珍对他的包容和顺从他会认为是理所当然,他只会看到巧珍的没文化不能和他精神共鸣,从而无限思念黄亚萍,万分懊悔当初放弃了宝贵的幸福机会。

但如果他和黄亚萍在一起,每逢亚萍耍公主脾气时,高加林定会忆起巧珍的温柔体贴。可惜人不是完美的,黄亚萍的配置太高了,要是连公主病也没有那根本不合逻辑。(平凡的世界里的田晓霞纯属例外)

命运看他跟哪个都不会好,就直接把俩都弄走了,省得他以后后悔当初选错......

不管怎样,敢于冲破圈层,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这勇气和毅力都是十分可敬的(这一点孙少安不如高加林,他要是和润叶在一起了,也许会很幸福呢)。

未来的生活,幸福和不幸,每个几率都是50%。遇到更优选择,还是值得勇敢一试的,万一成功了呢?


-->> 1/2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路遥小说《人生》读后感,路遥小说《人生》读后感怎么写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路遥小说《人生》读后感,路遥小说《人生》读后感怎么写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