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

时间:2022-06-17  分类:读后感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可以告诉人们许多相关的知识,让人在阅读中受到感动、教育和启迪。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欢迎大家来阅读。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1

从资本的总公式看,剩余价值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上,因为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它如果还是采取货币形式,价值量也就不能增大。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发生在商品的出卖上,因为这个行为只是价值的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

因此,剩余价值只可能发生在第一个行为G—w中所购买的商品上。不是发生在所购商品的价值上,而是发生在所购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因为互相交换的是等价物,不可能因交换而发生价值变化,只能从所购商品的使用上发生。“要从商品的使用上取得价值,我们的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种特殊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

“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这句话指出了三点:

(1)劳动力是在“活的人体中存在的”,它既不能离开人体,又不等于人体。

(2)劳动力是“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它只能在运用时,即在劳动时才表现出来。

(3)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不能把劳动力等同于体力。一个白痴和疯子即使有体力,也不能算劳动力。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2

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此刻和将来,我们都要认真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吸收智慧和力量。今年又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三十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这是中国历史上惠民最多的一次改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载入史册”的最成功的改革。

这次改革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活力,证明了党的指导思想的胜利。三十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推进党的指导思想,并用党的指导思想的最新成果,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候,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出版,对我们学习和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好处。这一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向实体经济渗透,经济危机的征兆频繁出现,并向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这一事实,宣告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已经破产。与此相反,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又骤然热销,据《环球时报》2015年11月12日的报道,2015年《资本论》在德国柏林的销售量是前一年的3倍、1990年的100倍。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以前有人瞧不起这部经典著作的好处,认为《资本论》所作的分析已经过时、甚至认为改革务必摆脱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视为阻挠彻底改革的“绳索”。

而此刻,西方人都重新研究《资本论》,难道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人,能够不要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了吗?

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与众不同,它的特色鲜明:

第一,它是一部革命传记。以马克思的革命生涯为主线,该书共有13章,按革命实践的先后顺序排列,根据实践的发展,阐述革命理论。

第二,在革命理论中突出经济理论。该书的第八章、第九章用10万字的篇幅介绍《资本论》的三部手稿和《资本论》第1―4卷的基本资料。

第三,用通俗的形式介绍深奥的理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初学的读者往往感到不易理解,而萧教授采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独特的叙述方式,使复杂的理论问题深入浅出。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3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齐,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 1/2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