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一生虽然短暂,却为教育界做出卓越的贡献,关于教育的阐述专著41部,教育论文600多篇,童话故事小说 200多篇,在教育界是一座无法跨越的不朽丰碑。给教育界留下了一场盛大的思想盛宴。
教育者的最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神圣东西的观念。我们要使这种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用高尚的道德行为的生动实例来充实它。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精彩片段。这段论述是对新修订的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阐述,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学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时候,以前均采用门捷列夫的生动事迹来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往往收效甚微。后来有一位老师做了如下的探究活动:据说,门捷列夫为了研究元素的分类和规律,把当时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的纸牌上,每天带在身上,反复进行排列,比较它们的性质,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现在我们也来玩一个游戏,给每个小组 0张纸牌,(范本网网 )代表了10种元素,上面写有每种元素的原子量和主要性质,请同学们将这些纸牌进行排列,尽可能多地反应元素之间的联系。同学们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排出了五花八门的方案,体会到了门捷列夫面对六十多种元素和种类繁多的资料时的困惑,感受到了科学背后发现的艰辛与不易。学生们通过体验式的方式渗透情感,价值和态度,收获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教师如不经常置身于书的世界,他的使命是不可想象的。每周都得到充实教师藏书是思想和精神力量的源泉。书本知识是教师的财富和智慧。一个真正的教师常常感受到学习知识是个人研究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一件快乐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经典的论述是我们当代教育者实现自成长的密钥。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一书中也有如下的论述: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全书,要能在书本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由于时代的向前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日新月异。当代中学生信息储存量大,追求多元的教学方式,尤其喜欢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只有获得心灵认同感的师生关系才是最适合开展教育的前提。面临更多挑战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来全面提高我们自身的素养, 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要求。成长可能比成功更重要,可能有人会妨碍你成功,却没有人能阻止你成长。杨澜说过你唯一能把握的就是成长.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我真切的感受到,用32年的教育历程书写的人生日记,无不处处彰显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阅读伟人的巨著如一次灵魂的洗涤之旅和享受一场精神的大餐。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身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通过本次的阅读,让我有一种再出发的追求,回顾自己九年平凡的教育点滴,对照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教育理论,留给我诸多的思考和照亮了未来的教育生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怎么写5
作为一个已经在学校教学第一战线上奋斗了三年的新人来说,伴随对自己所教课程的逐渐熟悉,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也有自己不少的困惑。在这三年中,我也体会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崇高,做好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也领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担和责任。而且在当下,国家大范围开展课程改革,这是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面对重重挑战,在领导的指引下,我开始阅读了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完之后,该书不愧为教育界公认的经典,所传达和表述的真知灼见,值得我细细品味,每部分蕴含的精华都给我很大的启发,感觉这本书所传达的知识可以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少走很多的弯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事业持之以恒的态度是我所极度敬佩的,这种“耕耘不息”的热情和“铁杵成针”的坚韧品质是搞好教育和教学所不可或缺的。
打开书本,第一条建议就是“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实际上,苏霍姆林斯基在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孩子没有智力差别,没有优劣之别,有的只是我们老师的教育方法的区别。这和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第一条这样提出,就是告诫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戴着有色墨镜看待孩子,学习好的,老师就喜欢;违反纪律,不太听话的,老师就没有好脸色。其实,不应该单纯第用成绩去评价孩子优劣好坏,作为个体必然存在差异性,所以也造就了每个孩子能力的必然不同,发掘他们的特点,尊重他们的特点,在此基础发挥他们的特长,包容其短处。在教学模式中,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因人施教,个别对待。在备课过程中,做为老师,应尽可能地要体现孩子兴趣点的不同,多揣摩,多思考,尽可能拓展课题知识范围,让孩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领域,使其特点才能得以施展。
对于“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的理解,我个人认为这是关于理解与记忆的思辨,从知识的学习路径和人类的认知情况来看,基础知识的储备是开启理解大门的钥匙,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谈何理解?这又使我想到关于启蒙学的知识,启蒙老师在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深深感到启蒙老师身上责任的艰巨,他们引领人类的未来,然而,回到原点,启蒙老师并不是所有的小学老师,而是带领孩子夯实人生道路地基的人!
在过年的假期中,只要有空闲,我都会翻看《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对自己工作中遇到的教学问题,希望能在其中找到合适的解答。对于班里后进生的问题,也是我一直探索试图寻找一个较好的方法,所以关于谈谈后进生的工作,是最能吸引我的。上个学期,我所执教的是七年级三四班的数学课,七年级数学和小学阶段学生所学知识有很大转变,有学生认知没有做到相应转变,初中和小学的过度阶段的不适应也促成了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成立大家眼中的后进生。以我对后进生的观察,对于布置的作业总是拖了今天到明天习惯,而明天又有新的作业,日积月累成了作业的累赘,对于作业的恐惧,又加剧了他们对作业产生的拖延症,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我在书中求索,在书中看到“阅读能教会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所有在课堂上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让其能够充分融入课堂,多多思考,进一步激发智力刺激,督促学生改掉拖延症,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
“所谓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快点掌握,别偷懒!这样的学生就好比没有牙齿的人:他被迫地把没有咀嚼的整块食物囫囵吞咽下去,开始时感到胃里不舒服,以后就生起病来,以至无论什么也不能吃了…”对于这段话,我有自己三点的思考,首先让学生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然后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形成自己一点的认知和判断。其次,在熟练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应该培养孩子们的书写能力,提高他们的边读边记的能力。“书写不好的人,总是那些阅读也不好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一句话很真实。每当考试,做卷子,家庭作业、课堂作业,那些学习好的孩子不但书写认真,而且作业及时完成。再次,要让学生学会搜集和加工事实的技能,培养他们边学边实际运用的能力。知识要学会“周转”才能变为能力,从而把知识学活,走进智育的道路。我觉得这是我以后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更多可能举发生在学生生变的例子,让知识的实用性能更好的体现出来,用那一部分事实放在课堂讲,布置相关问题,让他们运用相关知识去自己探讨解决?这将会是我以后努力思考的方向。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而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我坚信,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是教师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是办学成功的必由之路。
以上就是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怎么写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怎么写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