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太过圆融了。是了,正是如此。宝钗通达人世情理,说话做事处处圆融十分通达,却令我时时觉着有些远了。她的笑容透出的意思,似乎也需通达情理方可知晓,玲珑的心思好像明明不远,却偏逢天空中起了一层重重的雾霭,影影绰绰,怎样努力也看不清那一双眼睛。她的心思,总像为自己戴了透明的面具,单纯的孩子,想靠近,却又触不及。宝钗的言语中,总让人忘了她的年纪,十二三岁的光景,已如此通达,想她的日后,总免不了心惊。该是怎样的女孩子,早早地便失了小孩心性,成长到,如此的模样。
相比宝钗的圆润事故,我更喜欢黛玉率性自然。自然,宝钗也不是从未活泼过。记不起哪一回,宝钗见了一双玉色大蝴蝶,想扑来玩耍,刚到一假山后,听到两人说话,方才住了。难得玩闹一回,一遇旁人,又收了回来,恢复到那个周到圆润的宝钗,着实有些遗憾。
细细找来,厚厚的一本书里,竟几乎再无对宝钗女儿心性,恣意玩闹的情景描写。似乎在这漫长的一段时日里,她一直戴着一张透明的面具。本以为出闺阁成大礼,日后的日子还能随性些。可谁又知宝玉痴情,念着仙逝的黛玉,最后出家,了却了尘缘,空留她一人,独守着空荡荡的院落,无处诉衷肠。
关于她的圆润,我更愿意相信是家中情形造就了她。那样不成器的哥哥,性子不强硬的母亲,家中大事小情,竟是件件都落在她瘦弱的肩膀上。持家早,懂事自然快,成熟自然也早些,我只是没有想到,情形,竟能将一个闺中少女,从原应有的欢脱里强揪出来,为她套上世俗的枷锁,早早地便如此事故圆融。
她的际遇,带了不少悲情色彩,最终,她好似什么都得到了,又好似什么都未曾得到。说到底,不过大梦一场,空余悲切罢了。
宝钗心思玲珑,才情巧妙,当不亚于黛玉的,只是她的心思,过于事故,少了真实,少了反抗,多了顺遂,多了圆融。“可怜停机德”,独守房中,恨缘浅,误终身。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已进入了外国爱好者的课堂。好奇他们对《红楼梦》怎样评说,恰有文章来解了我的惑。说是中国籍在美讲评《红楼梦》的一位教授,每每教完之后,都会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说说《红楼梦》之中各自最喜爱的人物。这文章交上来,老教授一看必了然于心,大半的学生,都写了王熙凤。
一听这结果,我竟登时有些不乐意,我们才华横溢、倾城之姿的黛玉才是主角儿啊!怎么就不大受外国友人捧场了呢?静下心来细细想想,倒也知晓了其中缘由:黛玉常因小事垂泪,总显得有些小气,而外国友人打小独立,大约更喜欢一人之力掌荣府上下的熙凤吧。
《红楼梦》里,她的称呼可不少,我更偏爱“凤姐”二字。既点明了她掌管荣国府上下大小事宜皆能作主的身价儿,谁见了都需恭敬几分,又显出她与人亲善,与家中姊妹关系甚好,又深得长辈信任喜欢。如此看来,凤姐便是荣国府不得不提的“灵魂人物”之一了。
凤姐打理家中事务是一把好手。府中上上下下,人口众多,下人们的月例银子,荣国府每天的进项,都要从她的账上走一遍,每一笔都要清清楚楚,这一来一去,少不得费心费力的。光说这些无用,不如举个例子:秦可卿的丧事。秦氏平日里性子好,待人忠厚,很得人心,突然病重辞世了,府上也正荣华着,丧事自然是要大办的。凤姐作为荣国府主事之人,协理宁国府,支配钱财人力物什,好生打发了秦氏。这丧事的妥帖、盛大,既不失礼数,又给荣、宁两府争了脸面。如此盛况,少不了凤姐立规矩、定章程、理百事的功劳,也越发将她理家的才干显现出来。
这样的妙人儿,总是被人凭白地架高了年纪,大多影视剧中凤姐的扮演者都是三十出头的演员,似乎只有到了如此年岁,才能有如此才干。其实不然,凤姐在黛玉初入府时,大约只十七岁左右的光景罢了。这个年纪,放到如今,这样的出息,怕是几乎没有的。
只是,外人大多看到她的光鲜。作为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她要面对薄情的丈夫,严明的长辈,上下打点计较着每个决定的得与失,仔细衡量着每件事如何完美妥帖地解决,计算着多少的进项和体己才能撑的住这偌大的荣国府每日如流水的开销……一件件细数,怎能不惹人心惊又心疼,十七岁的女孩子,要怎样聪慧、勇敢、担当,才能巧妙周旋,计算人心?
可就算是这样的斤斤计较、精打细算,也撑不起这境遇颓唐的贾家,也撑不住自己的晚景,能不那么凄凉。贾家倒了,她又算什么?老太太都因潦倒只匆匆下葬了,与昔日秦氏的葬礼,差了太多。不知她是否也感叹,昔日富贵荣华,只不过过眼云烟;也臆想,冥冥之中是否早已尘埃落定,难以转移。
有也好,无也罢,到底都过去了。我喜欢的,她的聪慧、她的玲珑、她的直率、她的泼辣,写这一遭,是再不会忘记了。只叹惜,她聪明一世,算计了太多太多,最终却累了自己,苦了性命。
惜往事斗转星移,愿今朝云开月明。也读过不少《红楼梦》的评述文章,偶得一观点说:“四大名著中,《水浒》迷乱嘈杂,《三国》勾心斗角,《西游》重复相似,唯《红楼》手法、笔意、文章、气势样样皆佳,实可担‘名著’之称号。”且不说辞藻是否得当,观点是否正确,单就此句,足见《红楼梦》为世代文人所喜。其手法仅谐音一个便独得青睐:笔意仅人物言谈辞藻则胜于精美奇巧,文章见前后所述自成一体,连贯自然更甚他作;气势自字里行间起,至深思熟虑而未尽,于小处见大处,更非一般作品可及。
只是笔者写时,必然不为这日后的赞誉有加。他似乎随性到写下这些文字不过为了取悦自己,不过以粥果腹的岁月里,打发时日的闲事。写写停停,不为时光而缓急,不为沧桑而变化。至于它的现世,我更想它是不懂事的侍童偶然带出,世俗一见,则惊艳万千。不那么隆重正式,精雕细琢地开始,也就不必花费太多的心力,去构建它的结局。好文章,从来都更适合随风而行,因为时光的深处,有缱绻的自信,总有有缘人会将它拾起,拍落尘土,细细珍藏。每次取出,都小心翼翼,精细不已,温软的目光和爱不释手的轻抚,是它最平静的沉眠。
它不显,也不露,躺在岁月的阳光里,等待着清脆的锁开的声音。那该是,另一场怦然心动的遇见,另一个心扉柔软的少年,另一段惹人艳羡的情缘。
以上就是红楼梦暑假读后感,红楼梦暑假读后感大全10篇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红楼梦暑假读后感,红楼梦暑假读后感大全10篇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