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精髓在于语言。本书的语言灵动有余,才气闪烁。例如第二十九回《祈今生私语药神庙,追往事闲谈落红阵》中赵昧说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恰到好处,因为原话的发明者宋玉,确实生长于秦汉之前也。秦汉时代,普通人的口语方式,到底如何在今天的历史小说中表现,这确实是一个有待于文学界、史学界共同探讨的话题。既不能一张口就“沧浪之水清兮”,也不能动不动“兀那蛮子”。或许正是难以追摹,那个时代才如沧浪之上的大风一般,永远令我们在慷慨激昂中瞠目仰视吧。
关于莫言大风读后感篇4
莫言的这篇《大风》写的是早年丧子的86岁年迈的爷爷无疾而终,手里拿着一根草,引发的孙子对幼时与爷爷一起去东北洼割茅草遇见大风的一段回忆。
文章只有七页,却是唯一我觉得描写的最真实,最温情,最有寓意,人物形象最光辉,读来最隽永,勾起无数回忆的一篇。
爷爷是最爽利的庄稼人,干过的活比别人都齐整细致,那次爷爷推车带我去割草,爷爷挥汗如雨,并没认真教会我,我割了几镰刀草,去捉了有许多籽的蚂蚱,爷爷生火给我烤了吃,就着烤热的干粮,油香难忘。
割了满满的一车,爷爷在后面推车,我驾着细绳在前面拉,走在河沿上,刮起了大风,似乎还有龙卷风,我们差点被刮翻进河里,好在祖孙合力,捱过大风,重新走进了黄昏里。
车里只剩下一根草。
这类似每一个生命的归宿,历尽艰难,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走。
但那天早上的雾,朝阳,云彩,草上的露珠,高粱穗子,爷爷吼起的那首曲调古老、节拍缓慢、悲壮苍凉、豪放不得志的歌却永远留在记忆之中,传承给了下一代人,他们活着不朽,爷爷就有一部分也活着不朽。在许多篇章里,莫言都写到这种青草甘甜清香的味道,他迷恋这种味道,我们每个人都会迷恋某种味道,关于某个亲人,某个时刻印象入骨的味道,他留在我们的味觉里,永不消散,一旦牵扯,回忆就出来,惹人心酸。
关于莫言大风读后感篇5
在莫言的短篇小说中,觉得《大风》最打动人心,让人沉思。《大风》写的是因86岁的爷爷去世,我赶回故乡。母亲递给我爷爷留下的一棵不知名的茅草,我由此想起幼时与爷爷割草,归途遭遇一场飓风,最后整车草全被刮走,只剩一棵老茅草夹在车榫缝里,也被我不在乎地扔掉了。
龙卷风是可怕的,可以席卷、肢解漩涡内的一切物体,活了大半辈子的爷爷不可能不知道。在龙卷风来前小说写道:“我偶尔回过头,从草捆缝隙里望望爷爷。爷爷眼泪汪汪地盯着我……”
“眼泪汪汪”,预示爷爷知道将会遭遇一场龙卷风,一大把年纪,难道一天的劳作就这样打了水漂,付之东流?爷爷的眼泪,还存有为“我”这个不知世事的孙子而担心。出人意料的是,当年少的我感到莫名的恐惧时,爷爷未做任何解释,只是“淡淡地说,使劲拉吧,孩子”,没有挣扎,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任何动作上的爱抚。但这并不是说爷爷不爱孙子,爷爷是认命的,我们不要忘记小说开篇第二段那淡淡的一笔:
“爷爷是个干瘦的小老头儿,肤色黝黑,眼白是灰色,人极慈祥,对我很疼爱。我很小时,父亲就病故了,本来已经‘交权’的爷爷,重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率领着母亲和我,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在与龙卷风殊死搏斗时,“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一个刚毅的、坚强的东北乡汉子展现在我们眼前。如此一位老者,面对自然对生命摧残的态度,令人震撼。龙卷风后,只剩下一棵茅草,它是否具有一种象征意味?草,也许是爷爷不屈的象征,不屈服于自然,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精神。第一次,我还幼小,并不理解这棵草的意义,也不理解爷爷的精神。多年以后,爷爷又去了东北洼割草,带回一棵草的当晚去世,我忽然感到一种震撼力。此时,我理解了这棵草的象征意义。爷爷为减轻家庭负担,用自己苍老的力量去换取劳动果实而不幸去世,但是,只要草在,爷爷的精神就在。《大风》的题目中,莫言是否向读者透漏着这样的信息?
以上就是关于莫言大风读后感,关于莫言大风读后感5篇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关于莫言大风读后感,关于莫言大风读后感5篇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