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的巅峰之作,给一代代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不少于800字,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红楼梦》读后感不少于800字一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听说了我国古代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因为小时候经常看《西游记》动画片的原因,在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是《西游记》。至于《红楼梦》呢,两本厚厚的大书,现在也望而生畏,更别说小时候了,所以在我小时候都没摸过《红楼梦》,更别说看了。
直到几个月前,对《红楼梦》毫无兴趣的我,居然爱上了它。这是因为妈妈给我“听”《红楼梦》,听听别人怎么讲《红楼梦》。开始怎么也不习惯,可是听着听着,也就爱上了它。
原来《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也就是一块石头的故事。《红楼梦》的第一回就讲到了女娲补天时,那些补天的石头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其中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都被女娲拿去补天了,而偏偏那一块石头被扔在大荒山中。那块石头每天吸收日月精华,修炼成了一个小男孩,这就是贾宝玉的上一世。他每天在天上玩耍。有一天,他发现了一株快要枯死的草——绛珠草,于是就每天用灵河的水浇灌,绛珠草也吸收了灵河水的精华,修炼成一个小姑娘,也就是林黛玉的前生。
贾宝玉的前生觉得天上太寂寞了,便投胎下凡,享受人生的荣华富贵,而绛珠草也耐不住寂寞,也准备投胎下凡,决定用一生的眼泪来还贾宝玉给她浇灌的灵河的水,这也就是林黛玉为何总是哭,而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一口咬定地说:“这个妹妹我见过”的原因。而《红楼梦》最奇怪的地方还在于前几回的时候,贾宝玉在秦可卿的房间睡觉时梦见自己到了一个叫做“太虚幻境”的地方,那里有很多柜子,一个和秦可卿长得一模一样的警幻仙子告诉他,柜子里装着《红楼梦》中每一个女子的命运,打开一看,原来每个里面都有一幅画和一个判词。贾宝玉醒来之后觉得很好笑,可是想不到这些人的命运真的按照判词中所写的一样,给人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
《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青梅竹马的爱情演绎出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从而折射出整个王朝、整个大时代的变迁,凸显出处世的经验和人生的哲学。其中贾家的祖先曾经是开国元勋,和皇帝一起打下了江山,被皇帝授予公爵位,令贾家子弟尽享了荣华富贵,没想到贾家的子弟只图享受放逸,不懂得珍惜,所以最后落到抄家的结局。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读完《红楼梦》我感触很深,我们应该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像贾家子弟那样不学无术。一定要争当新时代的好队员。
《红楼梦》读后感不少于800字二
说到《红楼梦》,大家应该都很熟悉。《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原名《石头记》,全书由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为线索,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内容。
《红楼梦》的开卷诗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两句诗,把作者曹雪芹的情感挥发得淋漓尽致,那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更是颇为耐人寻味,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名著!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有:率性单纯,温和善良,无功利心,同情心强,反对封建思想礼教的贾宝玉;美丽而敏感细心,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蔑视高官权贵的林黛玉;稳重随和,野心勃勃,城府极深,极会拉拢人心,恪守封建妇德的薛宝钗;精明能干,尖酸刻薄,两面三刀,心狠手辣,天下阴毒之能事的王熙凤。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弱西子胜三分。”明明是这样一个妙人儿,却寄人篱下,只能凄婉的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真是令人惋惜!
热闹的“元妃省亲”;有趣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凄惨的“黛玉焚稿”......作者曹雪芹几乎是用生命去完成《红楼梦》的创作。“披阅十载,增删是十五次”就是这样认真的态度,成就了如今的杰作《红楼梦》。且看那金陵十二钗,就这么十二个人,在作者的笔下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特征,作者把这些人物刻画得是那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就是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果!
《红楼梦》写的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实也是当时封建社会的高度缩影。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最后的结局都很悲惨,贾母归天,贾宝玉出家,林黛玉含恨而亡,王熙凤魂归金陵,一个风光无比的的贾氏家族就这样土崩瓦解了。合卷沉思,令我感怀不已。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他们,悲惨命运是自然注定的。相比之下,我们则是无比的幸福,我们生活成长在如此美丽的社会里,家庭是如此的和睦幸福,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学习中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地勤奋努力,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去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
《红楼梦》读后感不少于800字三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题记
在《红楼梦》中有“金陵十二钗”,在“金陵十二钗”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黛玉、宝钗二人。
她二人可谓是性格相反。黛玉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薄命佳人。她聪明美丽、多愁善感、天真率直、孤标傲世、追求真爱,却又纤弱多病,活像一朵在秋风中不胜哀愁而摇摇的木芙蓉。宝钗则是外表冷漠、内心炽热,她的外冷内热,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牡丹。
黛玉在贾府既是客又是主,“寄人篱下”让她深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样的处境,促成了她的伤春悲秋,见花落泪和种种“小性儿”。但黛玉实际上是一个纯洁、脱俗的富有诗人气质的青年女子。她从不趋炎附势、讨好卖乖、搬弄是非,她也从不看重功名富贵。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尽管在“金玉良缘”的压力下,她仍坚守着“木石前盟”。看到这样的黛玉,怎能不让人心疼、不让人爱呢?可终究她还是败在那种重权势、重钱财、重封建礼教的宗法社会里。黛玉的结局让人惋惜,可却这样的结局又是必然。在那样的社会中这样的黛玉注定无法生存。
宝钗与黛玉不同,她比黛玉“会做人”。“会做人”的确也是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赞她“会做人”。这也是宝钗最后能得到贾母、王夫人等人的支持和宝玉成婚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待爱情,宝钗表面不在乎“金玉良缘”,实则内心早已认定宝玉就是自己的归宿。可她终究未赢得宝玉的心,最终落得个守寡的下场。
黛玉与宝钗性格虽不同,但这二人却同是有着才华,同是爱着宝玉,结局也是同样的凄惨。正如前文所说“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道出了二人的结局。她们是“金陵十二钗”中的代表,也是这个社会的反映。红楼中的她们让人着迷,却也让人叹息。
以上就是《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不少于800字十篇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不少于800字十篇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