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静坐着,书本泛着黄光,灯光却使它耀眼。
白发苍苍,长须飘飘,他已沧桑了,在我脑中踱步,脚步清脆。
余秋雨,这本就带着几丝静谧的名字,在我脑中回响。他看见了,行行止止,被历史的沧桑涂抹着,他看见了许多。
而那些被时间隐去的角色,在他的一俯一仰间,驾着文字来到我的面前——
“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余秋雨来到莫高窟外,一生慨叹,“王圆箓”。
伴随着老旧的树叶“咔嚓”作响。这位老者在我面前讲述着。他说的是一位道士……莫高窟不幸成为了道士的家,用无数珍宝换得这位道士的一世茫然。
“茫然的是当时的中国啊!”他怒吼着。却无奈的走向下一个地点。这是时代的慨叹。
他登上庐山时,再一次想起了古人。
山高路窄,他一路磕磕绊绊,终于见到了这一震撼身心的奇观,听到了这一轰然震耳的咆哮。生命,也许终于被一种久违的感觉“淋湿”,他想到了朱熹又联想到徐霞客。但他也看到了熙攘的人流,他无法构建出一种文化与名胜的对应,只能眼看着文人变成了游人。
“一阵云雾又漂到了我的眼底”,他想着摇了摇头……
他此般,走过了山川大地,在天地间徘徊。他此般,走过了山川大地,在天地间徘徊。
《文化苦旅》也此般“苦着”。苦在追寻,苦在徘徊。作者苦苦思考,苦苦探索。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中国的文人在慨叹,在惋惜,于选择间陷入一片迷茫。眼看中国的文化在夹击中看不清未来的路在何方。
我翻看着心中不觉,提起一阵苦楚。不知是作者情绪的感染,还是历史带人的沧桑感。文化之流如此般宏大,历史长河源源不断。我便只是一个渺小的一员,像作者一样在此间徘徊着。谁也不知道我会做下什么?如同一个乡下的道士会找到石窟一般。
合上扉页,只觉得眼前漆黑的黑夜如同深渊。我觉得我坐得太久了,我只是那么小一点,却看过了那么多。我的生活经历无比渺小,却带给了我许许多多的感受,生活便是一种阅读,因为作者在生活中学会了感受。
向前吧,不管你是谁?年轻或许是一种财富,因为人们总将明天描述成希望,那么它便是希望。我们不应让这历史的火种熄灭,我们仍需要带它们向未来前行,它们理应有一个归宿,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讲的那般。
关于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5
读《文化苦旅》的时候,身边就是古旧的老屋,从梦外将我轻推入梦又将我摇醒的蒲扇,还有那滴雨的屋檐和清凉的月色,在夏日的虫鸣中沉沉地睡去。老屋和屋内的一切,沾染着过去的味道,被洗得发黄。如今,它已经不再,像文化逝去那样。
跟着余秋雨大师的文化寻踪,我也可以在炎热的季节得到山麓间书院里树阴的庇护,在道士塔看着千年古刹被毁的深深叹惋,荒凉的孤烟大漠流放的人群浩浩荡荡却也寂寞地行经宁古塔,一段段冗长的土堆未经岁月打磨前灿烂的往昔。一种见证的消失,一种文化存留于世间的印记的消失。
寻访老先生脚下踩实的每一个脚印,串联起来便是一条小径,而小径与两旁的杂乱而荒芜的野草相比是如此分明,好象是过世人迷茫的眼神中扯一条线到那快要消失的文化财富中去。此刻,我更觉得他是一个摄影家,如留下花样年华一般挽住文化的手,扶住她摇摇欲坠的身形,将她们定格在历史这张底片中呈现于眼中。
刚刚开始拜读的时候,便被“苦旅”二字所震撼。旅本是一种艰苦的修行,再加上苦字,那是一种怎么样的精神境界呢?拨开历史的荆棘,拂去岁月的蒙尘,虽然不能将灿烂的文化拼成一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长卷,将他们涂抹成一树绯红的桃花,但那些在残损古迹前发出的嘶吼和叹惋。
那些坚硬的文字却是一只无形的手,紧紧纂住那些荼蘼的时光里文化的衣袂,然后亲手叫到我们的手中,这是属于他的文化苦旅,看着道士的无知,肆意地覆盖掉的壁画,他的“住手”仿佛是站在历史的悬崖上发出的怒吼,一种对于文化的逝去视而不见的质问,而对于我们而言,这更像是海上的灯塔,在我们驾驶的一叶叶扁舟迷航是给予光亮,导引一种正确的文化取向和态度,保护的不仅仅是镌刻着文化的遗迹,而更是陷入困境的文化本身。如今,我们在探访文化的道路上,要做的便是双手接过那些零星的碎片,用自己的力量和对于文化的不懈探寻是文化这座只露出八分之一的冰山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也许那古旧的老屋不仅仅有读《文化苦旅》时的记忆,过去的很多藏在屋檐下,墙角边的细节还来不及等我去一一将它们发掘便被隆隆的推土机所掩埋了,而现在我要做的便是紧紧攥住残余在现实中的文化碎片,不要让它们被这个时代的风吹散。
以上就是关于文化苦旅读后感,关于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关于文化苦旅读后感,关于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