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士慷慨地送出敦煌中祖先留下的瑰宝一箱又一箱,我们看着这些触目精心的数字,让心一阵又一阵地抽搐;莫高窟静静地藏在广袤的沙漠中,外表只是一座小山包,可它却把宗教和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载歌载舞。废墟在历代的颠簸中坍塌,重建又坍塌又重建;阳关倒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领域中,在朔风中越来越黯然。
也许一个中学生对于这些历史并不能理解得太深入,可是,作为一个中国的孩子,真得好好看看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并不是书本上的之言片语就能撑起一个华夏的文明,我们在追求那些无所谓的明星时,是不是应该转过身来,追捧已经消逝的宏大?在匆忙的脚步中,拾起一丝空闲,静看细水流长,细数庭前花落。
我不是一个学者,也不是名家,我只是一名中学生,深深地爱着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让这艰难的中华文化,走进我们的心吧,只需轻轻地蹲下身,摸一摸文化的土地,便能感受到沉淀的沧桑。
初中文化苦旅暑假读后感4
我始终不相信能写出这些文字的人会道德低下,我并不是没有看过那些诋毁余秋雨的书,看的时候我只是感到心痛,感到那些骂他的人十分的可怜。他们不懂得真正流传下来的不会是他们那些诋毁他人的话,留下来的只有思想的积淀。不能不说迫害文人的事情从古至今从没断过。秦王焚书坑儒,造成历史的模糊,清朝文字狱。甚至这些还不受国界的限制,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毅然地喝下了毒药。书页上全都是血。我十分庆幸我没有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更加庆幸我没有活在六七十年代。
曾经在书店听见两个人在谈话:
“买些什么书呢?”
“这么多呢?挑挑……”
“余秋雨的?”
“嗯?那个……那个……有点……算了吧……”
有点什么呢?我站在旁边很想问一问。是受不了他文字的重量吗?,如果没看过,又是听谁说的呢?余秋雨的文章是有锋芒的,而且锋芒毕露,他会去批评一种人,会去批评一种社会现象,难道是他说中了谁,谁受不了了?
不管别人怎样说,我依然会读余先生写的书,一直读下去,感受文学的重量。
这一万多字,算是不多,也有我的一些感悟,高一的孩子也未必出得了什么太过深沉的感悟,这也可能与思想还不健全,或者与性格的不健全相关,写出这些一小半是为了作业,另一大半也是想排挤心中的郁闷。看与不看都是一样。这一篇看山故乡是序的东西,也属于读书笔记的一部分,不看这本书,我是不会写的。
写在电脑上也是为了方便算字数,如果有雷同,那是不可能的……
初中文化苦旅暑假读后感5
看过书的序,对于“苦旅”,我便有些不解,虽没有太白乘轻舟的飘逸,也没有放翁骑瘦驴的洒脱,但无须顾虑衣食住行的麻烦,何谈“苦”字?
确切地感受过,才能够体味其中一二。苦的并不是旅行本身,而是这路途上所经过的文化,这苦有几分坚忍,这苦有几分沉重,这苦更有几分责任。
鲁迅说“失败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莫高窟内,千古的文化不幸地落入无知的农人之手,壁画被毁,塑像被砸,宝物以低价流出华夏大地。难道这不是悲剧?是,这是!是莫高窟的失败,是中国的失败。
王道士在这场悲剧的演出中不过是一个丑类,他所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多少年来中华的短处。他们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没有文化的浸染,对于民族的历史荣辱没有概念,眼里只有金钱与市井的喜怒哀乐,甚至对于文化的价值没有概念。他们没有错,错的是千百年来对于他们的忽视,不经受教育,价值观的形成便有了漏洞。父传子,子传孙,对于他们,人生便只有一个目标,吃饱穿暖,有些贪念便是得个小官当当。
难道这不苦?苦,这苦中有沉重的文化陋习,这苦中,有太多的不负责任,百姓的不负责任,官员的不负责任,开山鼻祖的不负责任……
曾经孕育了几代繁华的古老的'中华,竟没有想到,在文人雅士的底层,还有一个对生活,对文化都无能为力的人群。
于是,中华大地坍塌出一堆废墟,那是文化的废墟,是坍塌的中华民族古老的脊梁。
以上就是初中文化苦旅暑假读后感,初中文化苦旅暑假读后感5篇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初中文化苦旅暑假读后感,初中文化苦旅暑假读后感5篇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