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再读《追风筝的人》还是能被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所感动。
私以为,这本书和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可以说是互相成就,也成全了世界人民对阿富汗的好奇心,让人们看到战火之下的阿富汗也有幸福、美好、智慧的一面,在那片充满死亡、暴力、血腥的土地上,“爱”依然无处不在,野蛮伸长。映射出人们心中的光。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人类普遍认为有罪便有救赎,救赎以后便会得到解脱这种观点。解脱是指解除烦恼,摆脱束缚,从而获得身心自由,而解脱之后是否可以得到幸福是并不一定的。《追风筝的人》这篇小说其实讲的就是主人公之间的背叛、救赎、解脱,然而,最终是否获得解脱,获得幸福,就要看主人公如何自我解救了。救赎之后纵然可以得到解脱,但是内心里真正的幸福是无法轻达到的。
所谓的“罪”,就是人生来本性中所带有的黑暗面,包括嫉妒、背叛、欺骗等。而阿米尔对于哈桑的背叛其实就是源于人性中的弱点,这也成了他此后人生中难以抹去的伤痛。即便如此,人性中善的一面又一直在抨击着阿米尔。自从自己目睹了小巷中的一切却袖手旁观后,阿米尔内心的煎熬才真正的开始,他将自己的恶行发泄在那个被自己背叛的人身上,他认为这样便可以忘掉哈桑的痛;忘掉那个被自己背叛的忠诚挚友;忘掉那个可耻的冬日,甚至是忘掉自己的罪恶。然而,一切又都不会是这样,阿米尔始终为着背负的谎言不安,他只是因为父亲没能给予自己全部的爱而生气,带着对父亲的爱与恨,也带着对哈桑的嫉妒,他才没能像哈桑无数次为他挺身而出那样为他、保护他。虽然他内心深处爱哈桑,却又因父亲的缘故,他始终拉起对哈桑的抵触门帘,从不让哈桑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拉辛汗曾说过一个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是不会痛苦的。阿米尔却被良心的谴责弄得几近崩溃,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有宽恕别人的权利,在他看来如今所有的不如意都是对自己当年背叛哈桑的惩罚。比如,妻子无法怀孕,父亲的离世,他深深的自责,以致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听到哈桑的名字他的胸口依旧疼痛。他从没想过原谅自己,也没想过哈桑会原谅自己。所以他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一个解救自己的机会。
阿米尔的救赎之路,便是找到哈桑的遗孤,带他回美国,替自己当年的好友,如今也是自己兄弟的哈桑履行身为人父的义务。小说中写到阿米尔因救索拉博而被当年的宿敌阿塞夫暴打时,整个故事情节虽然显得无关痛痒,却也能理解,也许此刻的他才真正的获得解脱,他的赎罪才真正的开始。当他历经千辛万苦把索拉博带回美国后,阿米尔始终为着重获索拉博的信任而努力着,他领养了索拉博,费尽心思让他开心,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索拉博关爱,他知道这些是他很多年前欠哈桑的,那个为他千千万万遍的人。故事的最后,他终于换来了索拉博一丝几乎看不见的微笑。说来也讽刺,同样是一场风筝比赛,主人公依旧是阿米尔,唯一不同的是,当年的那场风筝比赛,使哈桑脸上再也没了笑容,而如今的这场风筝比赛,却换来了索拉博的一丝笑容。这也许预示着如今的阿米尔用几十年的自责与痛苦重回了那个时刻,做了自己当年应该做的,他的赎罪也最终得到了宽恕。
索拉博露出的那一丝看不见的微笑,它只是一个微笑,它没有让所有的事情恢复正常,就像树林中的一片叶子,在惊鸟中的飞起晃动一般。这说明,自我救赎后,迎接自己的不一定是什么幸福和美好的生活。这才是狠狠的真相。战争给索拉博带来的创伤就像一张揉皱的纸,即使用力去抚平,留下的还是深深浅浅的沟壑。早已麻木的知觉又怎会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没有人有权利要求赎罪后的伤口必须结疤痊愈。
在驶向彼岸的船头,我们望见阳光,终于用人性的光辉战胜了世俗的枷锁,获得了新生。人这一生难免会犯错,而后我们悔罪、赎罪,并不一定能够获得幸福美满的结局,但我们却都无一例外的归宿于善良。真正的善良不是没有黑暗,而是在经历了黑暗后,依然可以选择追逐光明。因为我们心中有光。
每个人生命里都会有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愿我们最终都可以追回。
《追风筝的人》暑假读后感3
最震撼我的小说之一。
作者的文风和文笔十分柔和,没有什么很犀利的描写,全文的叙述读起来很舒服,刚读起来没有太大的情感波动,但是看完却回味无穷。全文采用了第一人称,但读起来没什么代入感,反而像是听主角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像文中阿米尔给哈桑讲的故事一样。文中的环境描写,动作和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十分具体充实,反而在情节,剧情方面,叙述的事情就几个,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生活,阿米尔及父亲后来去美国的日子,以及多年以后阿米尔重返阿富汗的救赎之路。这三个部分详细描写。
作者讲述故事的方式很舒服,他笔下的阿富汗看上去很真实,我们现在知道的阿富汗像是一个地狱的国度。但是作者写出了它曾经美好的样子。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和我们没有什么区别,反而因为彼此陪伴,显得比现在的孩子还更加幸福一点。哈桑是个从头到尾从里到外无可挑剔的孩子,不管是性格还是为人处事,都是个纯净干净得仿佛天使一样的人。作者从主角的视角叙述,实际上我们也不知道哈桑是不是真的就是个天使,因为阿米尔视角的哈桑实在是个集世间所有美好的品性于一体的人,在这样的人身边生活,我觉得压力还蛮大的,其实上阿米尔性格中的很多部分都是一个人类身上很正常有的感情,比如阿米尔小时候很自私,又很胆小,没什么男子汉气概,做事最先想到自己,这些思想都还算是正常的。但是他身边有个哈桑,和这个近乎完美的人类生活的时候,阿米尔身上的人类很正常的缺点就被放得很大,以至于我看的时候也会先骂一骂阿米尔。看完觉得实际上他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他很清楚自己身上的罪孽,很有自知之明,最后转变之后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正视了自己的错并毕生为自己做过的事赎罪。
这是一般人都很难做到的事。而最后他被阿赛夫打得半死的时却发自真心的笑着,觉得自己内心真正舒坦了。那一刻我敬他是个汉子...他多年困扰在内心的罪实际上也是他自己加上去的,也是哈桑给他的。一个没有对所谓正的价值观的人是感受不到自己犯过的错,也没有勇气承担责任。但阿米尔很幸运,他身边有很多善良的人,他父亲,拉辛汉,阿里等等,这些人在影响着他,监督着他,爱着他,所以阿米尔能为自己的罪困扰那边多年,背负了内心谴责那么多年,等到他最终解脱的时候,他才成为了一个完整也伟大的`人类。追风筝的人,风筝实际上指的是人类最美好的那些情感∶善良,无私,爱意,责任,友谊。作者描写哈桑追寻着风筝,但我们看到的一直在追寻风筝的人实际上是阿米尔,他一追就是几十年,大半人生。在这本书许许多多感动人心的文字话语之前,我看完觉得最触动我的却是两个画面。第一个是哈桑和阿米尔坐上树枝,阿米尔看到哈桑双手张开,风筝就直径投入他的怀抱的那个画面。一个是最终阿米尔带着索拉博放风筝,追着风筝奔跑的那个画面。作者描写哈桑是追风筝的高手,不用怎么追,风筝总能落入他手里,而阿米尔却只能去追寻,最后一段一连两个“我追”。体现出了实际上的追风筝的人确实是阿米尔。这两个画面重叠在一起,实际上也告诉了我们两个人性格。差异大却最后殊途同归。拥有和被风筝爱着的人,和用自己一生追寻着风筝的人同样伟大。那句被两个人铭记在心中一生的话语∶为你,千千万万遍。诉说着这两个人超越了普通情感之上更为深刻的感情。并震撼了我们千千万万的人。
总的来说,《追风筝的人》感动我还有很多地方,很多画面,比如哈桑的弹弓,多年之后他儿子同样掷起了弹弓拯救了他最重要的那个人,而阿米尔最后也拯救了他最重要的人的儿子。阿米尔的父亲宁死也不愿做违背自己道义的事,却也为着多年前犯下的错赎罪余生,成为了更为优秀的人。这些细节描写的生动,仿佛你就直接看着他们的故事。所以我看完第一反应是震撼,为他们的故事,也为那些显得尤为真实的角色。
阿富汗至今也不平静,战争摧残下的它就是个人间地狱,但是作者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阿富汗,他曾经的美好与现在的对比也让人对战争和那些披着人皮的恐怖的人更为痛恨,在这之间有人会站起来为了结束这一切而奔走,有人会为了曾经逝去的一切而更加珍惜眼前。《追风筝的人》带给许多人就是这样的力量。由人心中的残留的爱引导出来的希望的故事。
以上就是《追风筝的人》暑假读后感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追风筝的人》暑假读后感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