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孤独象征着何物,也许是精神,也许是肉体。人类生而孤独,死后灵魂也无法幸免。也许这个世界给予人类的唯一的一生必须背负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随形的孤独。从这一点上来看,无人不孤独。肉体、外在与表面是停留在这个繁华热闹的世界,与无数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群体中。灵魂、内在、却是活在独自、只有唯一的世界里,精神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思想能与外界分享、交流,可灵魂必须得到独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层次的深化。就像奥雷里亚诺上校,他一生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枪决,均幸免于难,当他认识到这场战争是毫无意义的时候,便于政府签订和约,停止战争,然后对准心窝开枪自杀,可他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与17个外地女子姘居,生下17个男孩。这些男孩以后不约而同回马孔多寻根,却被追杀,一星期后,只有老大活下来。奥雷里亚诺年老归家,每日炼金子作小金鱼,每天做两条,达到25条时便放到坩埚里熔化,重新再做。他像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孤独的日子,一直到死。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远记住:过去是虚假的,往事时不能返回的,每一个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复返了。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也只是过眼云烟。”这句话让我反复读过很多遍,生命的不可重来或许就是我们这辈子最大的财富,我们的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一瞬间的美好,因为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过去了就成了云烟,没发生的也只是浮云。所以,我认为,作者的这种消极或许就是最积极的态度,值得每一个反思并且吸收其中的精华。
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你。在我看来,作者除了愤慨,还有悲叹。可能我们就像书里面的其中一员,在孤独中不断徘徊,只要有那么一丝阳光,就能找到走出循环圈的门,生命必须有裂缝,如此阳光才能照进来。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作文四
前段时间,打开网页一看,《百年孤独》竟然高居畅销榜前几名的位置,而且久居不下。今日,我与你们共同回顾这本经典之作!
没有人能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这个历经百年的家,从初代的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到末代即第七代的奥雷里亚诺和罗德里戈,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与孤独至死不渝的斗争,但却在终点与它相依为命,各自身处于痛苦之中。威廉华尔士曾说过:每个人都会死去,但不是每个人都真正的活过。行至生命的尽头,死亡早已如过往云烟般飘渺无意,因为那早已是生命之初始便注定的事,可怕的是生而憾,有美未追,生不如夏花般灿烂,死时自当不会有秋叶之静美。
那么何为书中所说的“孤独”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沉浸在过去并不能证明或成就一番大业,回归现实才是根本。在这本书之中,我看见家族之间,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与了解,尽管其中有许多人为打破这片荆棘进行过种种探索,但最终都没能找到一种把分散的力量团结起来的办法,最终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这层黏膜,是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或许真正的“孤独”是辉煌之后的没落,是没有回首过去失败的经历,没有听从内心的决定。
书中曾写道:只有用水将心上的雾气淘洗干净,荣光才会照亮最初的梦想。过去的经历,给予了后辈价值连城的经验,给予了那关键的水,淘净了过去的淤泥,让耻辱崩裂。_年是人们口中的灾年,新冠疫情的爆发,牵连了千千万万的中国国民的心,关键时刻,国家奋勇出击,全力抵抗疫情,20世纪的一盘散沙,现如今已凝聚成一股拼搏的力量,一位位抗疫战士,其中不乏如八十多的钟南山院士,逆疫而行的刚强之力,全国各地的募捐浩浩荡荡,秉持万家灯火的火神山医院工地,人们撇去焦躁和紧张,奉献一己之力,越是一发千钧、存亡绝续之时,越能彰显人性的平凡和伟大。_年7月20日,“上保河南,下保江苏”,这是王家坝,此行的目的。该坝时隔_年后再次开闸蓄洪,这就意味着把自家大门打开,让洪水流进来,在蓄洪命令下达之后,濛洼蓄洪区人民在收拾东西之时没有半点犹豫,黑夜里紧急撤离没有丝毫慌张。这个撤离固然舍不得,但所有的舍弃都倾注了“奉献”,这就是顾全大局的可爱人们,富含着勇敢、无畏的可爱人民,这就是蕴含坚定、奉献、担当的“王家坝精神”。任凭洪水在凶猛,也冲不垮人民同舟共济的凝聚力。或许灾难会让人性的孤独得以显露,口罩造假、故囤物资等等,但这些冰冷又尖锐的毒刺,不足以影响高昂的反击号角,人们互相的信任与沟通,抵挡住声势浩大的暴风雨,过去的“孤独”早已烟消云散。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束这段回顾吧,“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究都要寂寞来偿还,”但孤独之前是迷茫,在这之后便是成长。历史书太小,只有短短几页;历史书又太大,装下了秦王的辉煌战绩,书写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杜甫的“会当凌绝顶”;记录了时代英雄们的一生所追,一生所求。同学们!“正当花骨年龄,君须有志”,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让民族意志勇往直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一苇以航!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作文五
因为书中无可抗拒的悲剧结局,我躺下后翻来覆去睡不着。布恩迪亚家族百年兴衰的历史,每个人无可排解的焦灼与孤独,冥冥中无可抗拒的宿命都让我无法入眠。这是一部拉美历史的兴衰史,伴随着城镇的建立,科技的发展,殖民者的入侵,自然灾害的肆虐,原著民的反抗、挣扎、屈从乃至安于命运的安排。整部书充溢着灵异鬼魅的色彩、异于西方现代文明的情调。文字富有写实性,生动逼真的再现生活的同时,又不乏诗意、幽默与浪漫,许多段落读下来津津有味,忍俊不已。
今天整本书大概又过了一下,整理了一下布恩迪亚家族七代百年的谱系,对书中的情节愈发的明晰起来。这本书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拉美文学的书籍。可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起点。该书是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同时,该书也是中国第一次获得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中国文版授权,据说是天价。2011年6月第一版。我很庆幸选在这个时候来读这本书。我记得以前也经常看到这本书的中文版,但是只知其名,不曾深入。原来以前的都是盗版啊。如果十年前读这本书,我未必能理解其中的精髓。我现在读一部作品,更喜欢作品中体现人性,揭示人性的东西。我相信,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人性的东西总是最基本的最恒远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人性置于广阔的时代变迁之中,举重若轻地把拉美的历史通过一个孤独的家族历史体现了出来,并警示世人,拉美将走向何方?
人们习惯于把《百年孤独》看作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而我更赞同马尔克斯自己所说的:“我写的都是现实。”我相信超自然自量的存在。而在越是落后的地区,灵魂与鬼神都是与人类同在的。譬如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我想极少人不相信人死后是有灵魂的,所以灵异的事件总是频频出现,你把它看做是迷信也罢,只是人的意识也好,它就是存在着,在现实中,或者在脑海里,反正总有一个所在。你可以把它看做魔幻,也可以把它当做现实。
这本书的译者是范晔,是我们的同龄人,70后。他的中国文学的功底也是相当好的,语言华美、幽默、又满是无可奈何的忧伤。我真以为自己在读中文原著呢。一个翻译者能够让读者有废寝忘食读下去的冲动,就已经是成功的了吧。哎,跟人家比起来,我们真是惭愧。人家年纪轻轻,翻译起来竟是大家手笔,我辈读此书,竟然还有不认识的汉字,惭愧惭愧啊。唯一困惑的是,根据网友的介绍,好象别的版本里出现的猪尾巴是个女婴,范晔的译本里却是个男婴,真想赶紧找到其它的版本看看,或者如果自己懂西班牙文,找来原文看看也好。
不知道是不是阅历增加了,我读此书,倒是没有太多时光错乱或者身在魔幻或者异国的感觉。相反,我倒觉得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跟中国的历史有相近之处,难道是书中有东方的元素?还是因为同样曾经遭遇外敌的入侵?或者是经历了从落后到文明的苦难过程?包括书中人物的命运我在今日的农村依然可见。
这样一部作者倾其心血写了一年多的巨著,当然不是我三天就可以领略其精髓的。这也是我读书的习惯。对于喜爱的书,第一遍往往是要焚膏继晷通读,了解故事梗概,知道其结局,方可安心;第二遍则是理清人物脉络,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之后则不知道是不再读或者是若干遍地咀嚼,取决于对作品的喜爱程度及作品对我的影响。
又是凌晨了,明天继续“孤独之旅”。
以上就是《百年孤独》读后感,《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作文7篇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百年孤独》读后感,《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作文7篇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