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说来,以往我们认为正常的表现好像没什么道理。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生,就让我们快快乐乐地生(生活)。死,也快快乐乐地去迎接死。还是那话,快乐每一天!每天快乐,一生快乐。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篇3
——万事万物终有“道”,顺其自然可寻“道”.
什么叫做“道”?文学上对它这样拆解解释:道(中国汉字),dao,从辵(辶chuò)从首,首亦声。“首”指“头”。辶是辵,指“乍彳乍止、走走停”。“辵”与“首”联合起来表示“从头开始行走”;引申也可以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引领大家一起走在前行的路上。道,头行走也,也就是意识带领身体(的走向),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是生命的本性。
而在《齐物论》中,庄子这样说到:“已而不在其然,谓之道。”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顺着自然的路径行走而不知道它的所以然,这就叫做“道”。第一次在这篇文中听到关于“道”的阐释,自身却是一头雾水,带着疑问继续往下看,我才发现原来,我们生活在自然之中,没有必要去追求每一个事物的所以然,因为它们都是互通的,正如这句话所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也就是说,万事有所分,必有所成,有所成,必有所毁。所以一切事物从通体来看就没有完成和毁坏的区别,都复归于一个整体。
我们在当前这个世界,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世界,生活在其中,就避免不了弱肉强食的激战。所以就常常有人这么想:一间小屋,一张床,一个意中人,一块地,我就可以逍遥自在。但是,生活是不允许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很多青年人甚至中年人都还在为生活而奋斗拼搏。当你是一个小孩子,你在忧伤:为什么我要去上学?当你是一个青年人:你在忧伤:生活为什么这么艰难?当你是一个中年人,你仍在忧伤:为什么家庭生活这么难以经营?而当你是一个老年人,你开始释怀:生活就是这样,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血雨腥风,但它就是生活,让你一直探索,直到你停止生活。我们活在疑问之中,期望每一次的疑问都可以得到合适的解答。但是,你真的想要答案吗?你想知道你的幼年、青年、中年时的所有忧伤问题的答案吗?我认为是你不需要知道的。因为我们没有必要耗费心神去求得事物的本来,因为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征。所以我们不需要知道这个社会所谓的“是”与“非”,我们只需要“两行”(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正如当你老了,你就会变得通情达理一样,开始明白生活和享受生活。
在中学阶段,我们接受了很多的老庄文学知识传达,但更多的是孔子的`学说传达。我们曾经折服于陶渊明的“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希冀未来的生活就是如此的无忧无虑。后来,我们遇到老庄,开始思考“庄周梦蝶”中,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呢?我们被“无为”的思想吸引了。直到孔子的学说开始渗透你的思想,你开始疑惑:老庄的思想,这个时代接受得了吗?这个时代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吗?对此,我只想引用庄子的一句话: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肴殳乱,吾恶能知其辩(依我看来,仁义的论点,是非的途径,纷杂错乱,我怎么能知晓它们之间的分别呢?)!无论信不信奉老庄,或者只是感一点兴趣,都不要去和他人争辩。因为,这个社会是动态地发展的,而且它是一个大熔炉,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是不全面的,总有自己看不见的一面,没有必要去说服和你观点不一致的人,更不要试图拉帮结伙地去和他人争辩,只要你顺应社会的发展就好了,万事万物终有“道”。
听了上述的作者感悟,你可能会想:这个作者,不会是老庄的说客吧?为什么一直传达着不要作为的思想,难不成我们就什么都不要管吗,任凭生活将我们踩在脚下吗?我想说,不是的。我没有让大家“无为”,只是认为我们要用明镜似的心去追寻事物,不要急功近利。
这个时代没有错,这个生活节奏也没有错,不要把自己所有的不如意都怪罪给社会。我们是社会的一部分,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希望自己在这个社会有自己的大作为。只是在追寻的时候,不要在意别人的是非标准,不要被一些所谓的体制局限住,希望大家保持一种明静的心境,对自己可以做一个深入的审查,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喊,秉持着赤子之心去求得真知。到那时,你的顺其自然也就让你找到了你自己的“道”,认识了真正的“道”。
问道自心,八月一日,早睡,晚安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篇4
王夫之有语曰:“得志于时而谋天下,则好管、商;失志于时而谋其身,则好庄、列。”可见儒家入世之说与道家出世之学对后世影响之深远。二者几乎概括了社会人生的全部际遇与境界而平分秋色。儒学之举足轻重不必缀述,相对而言,庄子哲学向来被视为失意者的良方,对更多的人可能较为陌生。初读之时,“庄生梦蝶”、“道法自然”也并不显得那么艰深,但再读之时便会发现,在那行云流水般的文辞之后,隐含了太多的玄妙,非用心探求不可得。本文试从其中《齐物论》一篇的部分内容入手,浅谈一二感想。
历来对《齐物论》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在此仅选取其中个别角度观之。
首先,庄子提出“我”与“成心”乃人世纷扰之源。在他生活的时代,诸侯混战、百家争鸣,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人民生活朝不保夕,这让庄子十分苦恼而专注于寻求解脱之道,其悲天悯人之心可见一斑。与当时众家关注社会政治相异,他更关心个体的生命与幸福。正因为从小处着眼,他发现了“我”这一存在。依照相对论的观点,万物相对相生,互为彼此。每一个“我”在己方是此,在别方则为彼。但是人们往往只见其一,“自彼则不见”,即总是从“我”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却不知应当站在对立面来思考。由于过多地强调“我”的存在,便产生了各自的“成心”,对外物都存有偏见,时而以私心忖度他人,时而将外物主观化;妄断他人则会导致意见不合而无法相互理解,妄断外物则会让主观映像掩盖现实而难以得到正确的认识。于是由彼此之分产生是非之争。而人们又往往固执己见,妄图用辩论来证明自己正确而别人错误。这在当时很可能是讽刺百家争鸣却置万民于水深火热的不合理现象;也可能只是嘲笑世人执着于小是小非却不见大道的浅薄。
对照今天的现实,我们仍能发现庄子这些思想的许多值得借鉴之处。过分强调自我的立场的确容易导致盲目。与人相处,若总以自我为中心而缺少为他人考虑,就容易陷入自私乃至极端的狭隘,会“钻牛角尖”。这样就无法依照理智的原则待人处事。如果双方都妄图以一己标准衡量他人,很多时候只会造成无意义的矛盾。此时需要的是设身处地,转换到对方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看待事物,若只以内心价值观为准则,无疑也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困扰。个体的主观标准当然有合情合理之处,但不可能总是合乎大千世界变幻莫测的情势,正如拿一小尺却想丈量大地,后果可想而知。此时应当做的是努力适应环境而调整自我,达到物我的平衡。要克服对人对物的“成心”,就要开阔心胸,学习理解他人,学会包容外物。只有超脱小我才能成就大我,才能更好地完善个体人格,追求生命的幸福。然而“我”的意识仿佛与生俱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局限?
庄子接下来阐述了他认为理想的解决途径:“丧我”而达“天籁”之境。天籁是“道”的一种表现,而“道”是解题的方法和目的所在。庄子认为万物初生于道本是浑然一体的,即“道通为一”,是由于人的“成心”将事物割裂、对立起来。必须回到“道”的高度,使之“复通为一”。在这里,物与我“生”与“归”的地方都是“道”,它是起点亦是终点。这种“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的存在,寄寓了庄子的全部希望。那么从迷失“道”到复归的过程中又该如何做呢?庄子认为“莫若以明”,就是让达到指引个体超脱烦恼:全面看待问题就可以突破“成心”的束缚;以“道”为立场,则所见既无彼此亦无是非;只有跳出局限,方知前之所知实为不知……就是具体的方法。
道的立场,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遥不可及,但也不妨作为一种信仰。我们也许很难真正达到形而上的高度来看问题,但至少可以学习那种超拔的态度。也许换个角度,我们可以将道与自身的高低差异转化为大小、前后的不同来理解。从时代特点来说,我们应当具备世界乃至宇宙眼光,即使生活中的小事也不必将自己围困于小小一点——将问题放到一个更大的环境中加以考虑,情况就可能有很大转变。比如遭遇挫折而沮丧时,睁开眼睛看看世界——个人是如此渺小,幸与不幸就如命运之神手中的色子一般反复无常。而太阳照常升起,实在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同样地,当时间不同,感受也会改变。曾经在悲喜在回首之时总已沉淀为宁静的记忆,一切仿佛都带了甜味的温暖,又似乎都浸染了酸涩的凄凉。时间始终在流逝,人所能做的只有珍惜当下。
最后,辩证地来看庄子的这些思想。首先他的探索精神与人道主义值得肯定。此外,他极具代表性的超然和逍遥也别有特色。
以上就是庄子齐物论读后感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庄子齐物论读后感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